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其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成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1894年Halsted提出乳腺癌根治术(Radical Mastectomy),多年以来,乳腺癌根治术成为外科治疗乳腺癌的唯一方法。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更深入的认识,单一手术模式逐渐被综合疗法所取代,手术范围渐趋保守。乳腺癌手术方式经历了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留乳房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BCS),但这些手术方式都需要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以了解淋巴结受累情况,从而判断预后,指导术后辅助治疗。近年来,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是乳腺外科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其意义在于可预测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并有可能使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免行ALND,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以染料法行乳腺癌SLNB的临床验证研究,探讨影响SLNB的临床因素。并在部分患者中进行SLNB替代ALND的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自2007年3月起,使用染料亚甲蓝对郑大一附院乳腺外科连续收治的78例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行SLNB,之后67例患者进行常规的ALND手术,选择11例患者避免ALND,并随访预后。26例术前进行双乳动态增强磁共振(MRD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扫描。结果:全组78例有72例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出率92.31%。共检出SLN156枚,每例1~6枚,平均每例2.20枚,接近80%的病例SLN为1或2枚。随着实践例数的增多,检出率逐渐提高。快速冰冻SLN阳性39枚,阴性117枚。常规病理证实真阳性39枚,真阴性112枚,假阴性5枚,假阳性0枚。快速冰冻假阴性率为11.37%,假阳性率为0%。SLNB的成功率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所在的象限、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因素无关(均P>0.05)。与术前腋窝淋巴结分期有关,术前未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病例成功率较高(P<0.05)。26例行MRI病例中17例发现腋窝淋巴结显影,SLNB均检出,2例MRI提示内乳淋巴结肿大,SLNB未检出。MRI在淋巴结良恶性的判断上敏感性为57.14%,特异性为94.74%,准确性为84.62%。11例未行ALND病例随访6~2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未发现同侧腋窝复发。结论:1.染料法SLNB可以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2.SLNB的成功率和假阴性率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所在的象限、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因素无关;3.SLN阴性时,SLNB可替代ALND,初期替代工作可以在粘液腺癌、导管内癌微浸润、高龄患者等特殊病例中开展;4.术前MRI成像有助于判断淋巴结状态,指导SLNB。第二部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c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目的是通过SLNB使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Node Dissection,ALND)。准确判定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转移状态是SLNB准确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一个关键。要通过术中冰冻切片来检测SLN中的微小转移灶有时相当困难,假阴性率高,容易造成漏诊。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层间隔切片和免疫组化探讨降低SLN假阴性率的方法。材料与方法:对成功进行SLNB的72例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进行微小转移的检测,方法为多层间隔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共检测了51例,117枚淋巴结。免疫组化采用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19,CK19)、人类肿瘤相关粘蛋白(MUC1)联合检测。对全组78例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的26例进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ER、PR和C-erbB-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通过多层间隔切片和免疫组化共检测了51例共117枚淋巴结。发现11例(21.57%)患者的15枚(12.82%)SLN有微小转移。快速冰冻假阴性的5枚SLN有2枚发现微转移,假阴性率由11.37%下降到6.82%。当用一种染色方法时,每增加一个层面,微小转移的检出数均有增高。不同指标联合检测时微小转移检出率高于单个指标检测,微小转移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与C-erbB-2表达相关。26例接受了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ER、PR和C-erbB-2的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原发灶的ER、PR、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3%、65.38%和42.31%,而腋淋巴结转移灶的ER、PR、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8%、53.85%和19.23%。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ER、PR的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0和0.786,其中ER相关性较高。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C-erbB-2表达相关性较低(r=0.498)。结论:1.联合CK19和MUC1免疫组化染色是发现SLNB微转移的灵敏方法。2.SLNB微转移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与C-erbB-2表达相关。3.SLN微转移的检测在SLNB替代ALND的临床应用中有重要意义。4.当乳腺癌原发肿瘤(cTx)无法评估时,可以用转移淋巴结的ER、PR状态来指导内分泌治疗,不能凭借转移淋巴结的C-erbB-2状态进行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