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新兴技术不断更迭的浪潮中,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诸多由外国人自发生产制作的传播内容,其主要形态通常为短视频,时长一般在3-5分钟,他们通常以一种“他者”的外来国家人群的身份视角输出内容,因此这一类微视频携带了跨文化传播的属性。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中外文化长期存在着互为“他者”的情况,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他异性”心理。这种具有排斥性的“他异性”心理使得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存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兴技术不断更迭的浪潮中,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诸多由外国人自发生产制作的传播内容,其主要形态通常为短视频,时长一般在3-5分钟,他们通常以一种“他者”的外来国家人群的身份视角输出内容,因此这一类微视频携带了跨文化传播的属性。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中外文化长期存在着互为“他者”的情况,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他异性”心理。这种具有排斥性的“他异性”心理使得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存在着交流壁垒。作为非符号语言,微视频用画面呈现出的事物及场景能够跨越文化的异质空间,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更容易被接受。外国人微视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优质载体,给消除文化交流的壁垒、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本文选取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外国人自媒体“我是郭杰瑞”为研究对象,从他者视域对“我是郭杰瑞”微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笔者以臧国仁的框架理论为依托,以从微博平台随机抽取的30个视频为样本,从高、中、低,即主题、内容、符号三个层次,主题类型、时长、采访形式、传播渠道、基调取向、标题、字幕和背景音乐八个方面展开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对内以及对外两个方面探讨“我是郭杰瑞”微视频对“他者”的构建,在对内的构建中采用对话式传播的传播形式实现“他者”视角下的再认识,在对外的构建中采用体验式的叙事方式,以小型个人叙事展现“他者”眼中的中国,提升中国对外传播形象。最后,笔者通过分析“我是郭杰瑞”微视频在内容、结构、叙事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尝试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在“我”和“他者”之间形成主体间性的理想状态,以期给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带来启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启示:内容层面:以共同话题激发情感认同培养“全球意识”;结构层面:以微观视角传递中国声音;叙事层面:以技术手段创新内容形式以“对话”形式推动文化交流;影响层面:多主体共同发力全面立体讲述中国故事。
其他文献
中国画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成为中华?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中,逐渐有了不同的分支与门类,绘画技法也渐渐变得多样,并由于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西方的文化与艺术渐渐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也深深影响着当代花鸟画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鳞》系列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是我对于此研究的实践与总结,也是体会工笔花鸟画与现代时代感结合的产物,对于中西方绘画风格与手法的结合贯穿于创作的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湖北武汉的爆发使武汉一时间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各种标签言论扑面而来。城市形象是一种综合性印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整体认知,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城市的重要窗口,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产。经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城市形象在引发高关注度的同时,会受到来自多主体、多领域、多层面的持续负面冲击。如何修复与
中国民间传统的蜡染手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众多的民间美术手工艺中可谓是独树一帜。蜡染依靠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纹样让它在90年代有了飞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工业市场的崛起,手工业遭受重创,传统民间艺术脱离城市轨道。传承了几千年的蜡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传承和保护,二是怎样创新与融合。在工业时代经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对于家居装饰的美感和实用需求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包括海伦·斯诺在内的一批外国记者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客观报道,使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1967年出版的《现代中国女性》一书即是海伦·斯诺当时有关中国妇女的记载。该著作的翻译对于推动中国女性研究具有史料参考价值。该翻译实践报告以《现代中国女性》第一章的翻译为研究对象,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入手,对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樊村河乡位于沁水县西部,沁水(樊村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沁水方言的体系统可以归纳为完整体和非完整体两大类,完整体可以分为实现体、经历体和短时体三类。实现体标记有“咾1、啦、咾1……啦、起”;经历体标记是“过”;短时体标记有动词重叠和“一下”。非完整体可以分为持续体、起始体和继续体三类。持续体标记有“着哩、哩、着1、的、咾2、住”;起始体标记有“起来、开”;继续体标记有
蒙古高原位于欧亚草原东部腹地,在公元前三至前一千纪,形成了以各类石构遗迹为代表的多支考古学文化遗存。但由于这些石构遗迹出土遗物少、断代困难,学界长期未能就这一时期蒙古高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演进格局与人群交往过程形成系统认识。近年来,大量新的考古发现不仅为探讨上述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还为重新审视该时段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中国北方之间的文化互动、人群交流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在广泛搜集、整理国内外考古材料
为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并举的目标,解决遗址区存在的空间矛盾、社会矛盾,满足人们经济与文化双赢的生活需求,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根基,结合扎根理论、热点分析、核密度系数等定性、定量方法,依次对多个尺度下的大遗址文化空间构建情况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大尺度下差异化的遗址点纳入到统一体系下,为未来各地方实现更科学的先进经验学习与针对性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又通过多角度地对遗址区空间生产机制的探讨,指出遗址区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采用“互联网思维”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方式成为媒介融合的主要方式,主流媒体把主要力量放在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上。最近几年来,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传播方式,深受年轻群体的关注。2019年主流媒体开创了“两会Vlog”、以“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主题的“康辉Vlog”等“Vlog新闻”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方式,拓宽了主流媒体的传播路径。在2020年春节时期,
延安时期是党的革命事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培养继承革命事业的儿童是党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这一时期的儿童,更多被放置在社会、战争、国家的大背景中,成为“国家的孩子”。自1937年开办初等教育以来,边区政府通过陆续颁布相关文件,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的培养出台了规定。政策要精准传达,除了各级干部的走访号召之外,更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此时,改版后《解放日报》重新确立了党报属性,并成为儿童
国家形象是人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估。这种总体评估是基于个体所接受的信息和个体价值观判断而得到的,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出现误差,通常人们心中所建构的国家形象与该国期望建构的并不一样,尤其是在跨越国家的时候,差异更加明显。北京是外籍商务人士最多的城市之一,从客观上来说在京外籍商务人士具有汉语学习的生活需要,从主观上来说他们多数对汉语学习充满热情,因此这个群体是汉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