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方式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也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维度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荣格最早对个体在进行认知加工时采用何种策略进行了研究,后经素有“认知方式之父”之称的美国心理学家Witkin改进并最终提出了场认知方式理论构想。该理论认为,场依存性的人往往借助外界视场中的线索进行认知判断;而场独立性的人往往借助自身内在线索进行认知判断。心理旋转是空间认知能力中关于表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本研究将不同认知方式的旋转主体与旋转对象联系起来,通过三因素混合实验,运用眼动仪技术追踪眼动数据,将不同场认知方式下大学生心理旋转的情况进行分析,旨在给不同认知方式的人提供参考,使其对自身在某些方面的成长及未来成就能进行较好的预测,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并为教育者在因材施教上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包含:场认知方式的基本理论及测量方法、场认知方式的生理基础及应用研究;心理旋转的基本理论、心理旋转的神经生理机制、心理旋转的个体差异、影响心理旋转的因素和心理旋转与眼动的关系,从整体上梳理了场认知方式和心理旋转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运用眼动测量的方法,对不同刺激方式下不同场认知方式客体在心理旋转实验中的差异及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采用张厚粲等编制的中国版镶嵌图形测验筛选被试,在114名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挑选出27名右利手被试(场依存组被试10人;场中间组被试8人和场独立性被试9名);第二部分是实验部分,由两个实验构成,选取了汉字和字母这两种常见的认知材料,运用眼动测量技术来研究不同场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旋转的影响。两个实验所采用的是3(场认知方式)*2(正像/镜像)*6(旋转角度)的混合型实验设计,其中场认知方式与正像/镜像、旋转角度三个因素之间是被试间设计,正像/镜像与旋转角度之间是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的两个因素)。综合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汉字和字母在心理旋转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反应时呈倒U型曲线。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长,旋转到180°时,反应时最长,曲线两侧的趋势以180°为中线对称。2、汉字和字母在心理旋转的认知加工过程中,正确率呈U型曲线。正确率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降低,旋转到180°时,正确率最低,曲线两侧的趋势以180°为中线对称。3、汉字和字母在心理旋转的眼动指标上,在总注视次数、眼跳次数、瞳孔直径的眼动指标上,汉字大于字母。随后以180°为界点,曲线两侧的变化趋势呈对称状。4、场独立性的被试比场依存性的被试反应时短,而且正确率高;场中间性的被试介于两者之间。三类被试的反应时、正确率曲线趋势是相似的。5、场独立性的被试和场依存性在眼动指标上,总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少,场中间性的被试介于两者之间。三类被试的总注视次数、眼跳次数、瞳孔直径的曲线趋势是相似的。6、心理旋转是一个类比的过程,与客体的物理旋转是类似的,也要经历一些中间阶段。而且旋转过程要采用一定策略,策略的转折点发生在180°,表现出明显的智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