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钛薄膜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便携电子设备的尖端发展与电动交通工具的逐步普及,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面临越来越高的挑战。目前商业化的石墨负极材料因其较低的比容量(LiC6,372 mAh·g-1)、快速充电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已无法满足下一代的锂离子电池对负极材料的需求。人们广泛地研究各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包括合金材料、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其他材料。在合金材料中,硅负极材料以其高理论比容量(Li22Si5,4200mAh·g-1)、合适的嵌锂电位(0.4 V vs.Li/Li+)、安全性好、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硅在锂离子嵌/脱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膨胀,引起电极材料与集流体失去电接触,从而造成容量的迅速衰减。研究表明,通过纳米化和复合化等手段,合成具有特殊形貌、导电性好、体积效应小的纳米硅及硅复合材料可以改善其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   本文从薄膜化、复合化的思路入手,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硅、硅-钛复合薄膜,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⑴通过XRD、Raman、SEM等方法表征硅薄膜的结构及形貌,并考察基底(铜箔、泡沫铜)对于非晶硅薄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的泡沫铜基底可以增强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结合,为硅的体积变化提供容纳空间,提高硅薄膜的循环性能。⑵为了进一步改善硅薄膜的性能,采用分层溅射制备了“三明治”型Ti/Si/Ti复合薄膜。通过XRD、Raman、SEM、TEM、EDX、XPS等方法表征复合薄膜结构、形貌及组成,并研究Ti/Si/Ti复合薄膜对硅薄膜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及原因。实验表明,Ti/Si/Ti复合薄膜0.5C下循环100圈后可逆容量约为1070mAh·g-1。倍率放电10C下放电比容量可达950mAh·g-1。EIS分析表明引入的钛层有利于提高薄膜导电性和龟极结构稳定性。CV测试计算Ti/Si/Ti复合薄膜中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为1.94×10-8 cm2·s-1。研究表明“三明治”型的结构可以有效抑制硅薄膜的体积膨胀,提高循环稳定性,改善动力学性能。
其他文献
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激发态结构和性质会随着分子环境的改变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特殊的光学性质,在光电材料和分子识别方面有很好
石墨烯是一种单层或少层的碳原子层平面结构,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2620m2/g)和极高的导热系数(~5300W/m·K)。因此石墨烯作为纳米流体的添加剂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石墨烯分散在
本文主要进行了两种新奇结构的含有酰基配位的羰基钨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如下成果。双吡唑甲烷类化合物与极强的碱如正丁基锂在低温下反应可被拔去α
自Diels-Alder反应发现以来,就在六元环的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长期的研究之中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不同亚类型,逆电子效应的Diels-Alder反应(Inverse Electron Demand Diels
摘 要  在当代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信息传播的新一代媒体技术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全面、丰富的的信息。但同时新媒体作为最为锋利的一把双刃剑,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对当代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特点进行阐述,探讨并分析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的面对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生活;影响  1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形成的新一代信息传播手段,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Metal Organic Frameworks)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团簇与有机化合物通过配位键形成的一种具有多维孔道网络结构的类分子筛晶体材料。MOFs材料被
二次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环保、节约的新型能源,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各种资源短缺及能源匮乏,迫使人们去寻找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新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是发展的关键核心。二次能源的发展和应用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化学电能源作为能源的一种,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需品。因此,绿色环保、循环寿命长、化学性能优良的蓄电池一直是化学电能源领域研究的重点。蓄电池的发展经历了由铅酸蓄电池到摇椅式锂离子蓄电池再到嵌锂式锂离子蓄电池阶段,蓄电池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为提高蓄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锂离子电池是近几十年来的一种新
氢能由于其诸多优点:如燃烧性能好,与空气混合时燃烧范围广,易于燃烧且燃烧热值高;储量丰富且易于制备;运输过程损耗小,相较于高压运电,几乎无损耗;可以以多种状态存在,以气态、液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