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2006—2007年在河北省藁城市宜安村高产大田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15cm等行距(S1)、16.7+16.7+26.7cm(即当地的“三密一稀”种植模式)(S2)和20cm等行距(S3)共3种行距配置和基本苗180万/hm~2(D1)、300万/hm~2(D2)、420万/hm~2(D3)和540万/hm~2(D4)共4种密度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相同密度下,S1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基本上都最高,S3次之,S2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群体总茎数以D4最大,并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D2、D3的较高,D4或D1较低。即密度为D2或D3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密度为D1或D4的。籽粒产量为D2>D3>D1>D4。2、相同密度下,生育中后期的群体透光率以S3>S2>S1。不论叶位高低,冠层叶片叶绿素SPAD值基本上以S3>S1>S2。冠层顶三叶的光合速率均以S1>S3>S2。4种密度下D1和D4生育中后期的群体透光率较高,开花后叶绿素SPAD值降低较为缓慢。冠层叶片的光合速率在密度间变化各不相同,但差别不大。总起来说,相同密度下,S1的群体光能利用率最高,S3次之,S2最低。同一行距配置条件下,群体光能利用率以D2和D3较高,D4或D1较低。即D2或D3的光能利用率高于D1或D4的。3、随着密度增加,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显著变慢或缩短。D1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最快最长,D4的最慢最短。S1和S3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基本上都快于或长于S2的,并且灌浆速率以S3最快,灌浆持续期则以S1最长。4、不同行距配置的粒叶比大小以S2>S3>S1。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粒叶比逐渐降低。密度增加至D3以后,粒叶比反而有所上升。5、单株茎鞘干重、每厘米茎秆长度干重和茎秆第二节间粗度基本上以S1>S2>S3,茎秆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则以S3>S2>S1。随着密度增大,单株茎鞘干重、每厘米茎秆长度干重、茎秆第二节间粗度和茎秆机械强度逐渐降低。6、单株茎数以S1>S3>S2,次生根数则以S1>S2>S3。单株茎数和次生根数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综上所述,S1D2的群体质量和产量最高,其次为S3D2。所以河农822最佳的行距配置和密度为15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或20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