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竞争力及生活压力也逐年增大,异常的社会心理因素与不良的生活行为共同作用,使冠心病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两大疾病。基于冠心病和抑郁症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心血管内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冠心病并发抑郁症的患者,辅助合理的抗抑郁治疗,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目的1.观察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在常规应用基础治疗心脏病药物的同时辅助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物,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2.对冠心病并发抑郁症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类型抗抑郁剂治疗,评价其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1.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冠心病伴首发抑郁症患者27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抗心脏病药物,依据辅助抗抑郁药物不同分为阿米替林组50例,文拉法辛组50例,米氮平组50例,艾司西酞普兰组70例,另将单一基础心脏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50例。2.观察辅助抗抑郁治疗6周的临床疗效,包括有发作性心前区不适症状发作的例数,ST段变化情况,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改善情况。3.观察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安全性,治疗2周、4周、6周时,分别监测各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血脂和血糖,并与治疗前对照。结果1.新型抗抑郁药物安全性分析:阿米替林组治疗6周后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及血糖(GLU)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文拉法辛组治疗6周后WBC、NE#及GLU显著降低(P<0.05);米氮平组治疗6周后ALT、AST、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6周后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文拉法辛与米氮平治疗后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米替林组治疗后WBC下降显著高于米氮平组(P<0.05),NE#下降显著高于米氮平组及艾司西酞普兰组(P<0.05),AST升高显著高于文拉法辛组(P<0.05)。2.应用抗抑郁药物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在基础心脏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后,各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均较前好转,文拉法辛组、米氮平组、艾司西酞普兰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HAMD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与阿米替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比较,治疗组心前区不适症状发作例数较对照组减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给予基础心脏病治疗的同时加用抗抑郁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单一抗心脏病治疗2.3种新型抗抑郁药物对冠心病并发抑郁症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血糖影响均较阿米替林小,但新型抗抑郁药物也会对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血糖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防止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