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农思想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是我国20世纪第一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早年就立志“再造中华”,终生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他一生除了为推翻满清朝廷和军阀专制政权而奔走革命外,还博采古今中外各种经济学说,比较中外不同经济体制,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和全面的规划,形成了一整套在解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为中国和世界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参照与实践模式。 纵观国内外众多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对有关孙中山农业、农村、农民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不同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还比较深入,如对孙中山土地思想的研究,但是与对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及其革命实践的研究相比,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了。现时,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作系统和有机联系考察的就更少。其实,“三农”问题是孙中山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其经济思想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本文将结合学术界有关孙中山“三农”思想研究的成果,在全面解读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孙中山有关“三农”问题的思想进行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论文共分四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论述: 一、孙中山三农思想的来源 论述家庭出身、所处时代、所受教育以及西方思想对孙中山“三农”思想形成的影响。 ①孙中山出生于农家,家境贫寒,从小就产生了热爱劳动、关心农业、同情农民的思想感情,并使孙中山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 ②孙中山的三农思想与早期维新派改革主张有相当的关系,也是改良主义思想的反映; ③孙中山从小得以接受西方近代化教育,知识日丰,见闻益广,产生了以近代科技手段改良农业的强烈愿望,萌发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农业的思想; ④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土地公有化——单一地价税思想对孙中山农业思想影响最深,并且孙中山将乔治的学说加以改造,成为他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发展农业经济的思想 以农业为基础、重视发展农业是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重视的,农业问题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孙中山认为,农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石,只有农业发展了,其它行业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农民在中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中国无从发展。在著名的《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把“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作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大目标。其中,“地能尽其利”指的就是农业发展问题。 孙中山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农业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关,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把农业看作是“民生切实之图”、“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这是很有眼光的。为此,孙中山对农业作了很多论述,探讨了农业的发展前景、农业发展道路、农业改革措施。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思想接近于把农业看作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他以敏锐的眼光注视我国的农业问题,集中阐述了农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考察中国农业经济,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思想。孙中山的农业经济思想有三个部分:一是政府要建立对农业的科学管理体系,国家应该从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两个方面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二是在农业生产中要广泛采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三是大力推广使用农业生产机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即,“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他说:“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此三者,我国所当仿行以收其地利者也”。 三、关于农村土地问题与乡村建设的思想 1、早期“平均地权”以及晚年“耕者有其阳”的土地思想中国有几句名言: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这充分说明中国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和人地关系的密切性。在近代中国,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生利”之物,是农民发展生产的唯一基础和原动力之一,也是中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孙中山认为,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土地问题,而土地是“人生最要之事”。面对当时中国农业和农民的现状,针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孙中山决心对现有中国的土地制度进行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变革主张。 2、孙中山的农村建设新思想:实行农民自治;建立合作的农、工、商综合发展乡村经济体制;加强乡村的文化思想建设。 四、关于农民的思想 孙中山希望通过某些政治、经济改革来实现国家的富强,改善农民的贫困状况。他曾在乡间向村民大力宣传社会改革的必要,并进行一些改良乡政的实践。在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中,所论民族主义的民族是以农民为本的民族,民权主义的民权是包括几万万农民之权,民生主义的民生首先是广大农民之生活。 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工农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对中国农民的观念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开始把农民视作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把工农群众的参加看成国民革命成败的关键。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主张唤起民众,扶助农工,并把农民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孙中山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必须宣传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他坚信农村中真正有力量的是农民,认为实在的权力应掌握在农民手内。孙中山还力主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最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
其他文献
民国教育独立思潮产生于民国初年、到40年代末中断,其理论核心是教育独立于政治。这种“独立”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对政治对教育的无端干涉,为教育争取更宽广的自主独立空间;二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渗透并影响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台湾问题是自冷战以来东亚安全问题的主要焦点之一,其原因主要在于台湾问题的主要行为者为中美两国。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就利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中的模糊字
在词源学上,“民权”与“人权”均属舶来品。“民权”一词在近代比“人权”一词较早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普及,近代西方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概念在中国最初被置换为民权。民权话
为了满足压边力随行程和位置同时变化,提出一种液压机压边力二级调节控制系统:基于电液比例技术和PID实现对一级液压垫力的双闭环控制;通过在专用顶出杆上安装力传感器,实现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前期,它与罗马教廷因圣地问题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返回故土,重建犹太国”目标遭到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的阻击。一方面,罗马教廷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关于《周礼》一书的成书年代与国别问题的争议甚大。其成书年代有周公制作说、西周说、春秋成书说、战国成书说、周秦之际说、汉初成书说、刘歆伪作说等不同认识,此问题虽然是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