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花生蛋白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资源,但天然的花生蛋白本身没有凝胶特性,因而限制了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利用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改善花生分离蛋白的凝胶性,使其达到工业化生产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蛋白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资源,但天然的花生蛋白本身没有凝胶特性,因而限制了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利用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改善花生分离蛋白的凝胶性,使其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对充分利用花生蛋白资源、提高花生蛋白产品附加值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改善花生分离蛋白凝胶性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酶交联改性的最佳条件,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其改性机理,然后将酶交联改性的花生分离蛋白应用于肉制品和酸奶的制作过程中。试验结果归纳如下:
1、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花生分离蛋白,经一次提取花生分离蛋白得率达到30.69%,粗蛋白含量达到95.41%。
2、适当的加热处理有助于提高酶改性花生分离蛋白的凝胶性,且最佳的热处理条件为水浴60℃,40min。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酶交联改性的条件为:花生分离蛋白浓度30%,酶添加量15U/g,酶作用时间6h。
3、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以凝胶硬度为主要指标,研究酶添加量、花生分离蛋白浓度和酶作用时间对酶改性花生分离蛋白凝胶性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酶改性的最佳条件:酶添加量、花生分离蛋白浓度和酶作用时间分别为17.75U/g、29.60%和376min,在此条件下,凝胶的硬度可达到333.492g。
4、经转谷氨酰胺酶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的吸油性和持水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27.41%和61.24%。
5、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将花生蛋白组分分离为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并分别对其改性。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可以清晰地看到酶改性后的花生分离蛋白组分(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含量的下降,并在酶改性的谱带上出现了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交联的聚合物,其中参与交联反应的花生分离蛋白组分主要是花生球蛋白。
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可知,由于转谷氨酰胺酶的作用,在花生分离蛋白分子间和分子内引入了酰胺基团,生成ε-(γ-谷氨酰胺)赖氨酸异肽键,使蛋白分子发生交联,从而使花生分离蛋白的凝胶性得以改善。
6、酶改性后的花生分离蛋白能提高猪肉丸的硬度和弹性,并降低猪肉丸的蒸煮损失,当酶改性的花生分离蛋白添加量为6%时,可制得品质优良的猪肉丸;酶改性后的花生分离蛋白也能降低酸奶的乳清析出率,并提高酸奶的黏度,当酶改性的花生分离蛋白添加量为3%时,可制得物理品质优良的酸奶。
其他文献
访谈引言:栗原小荻是一位享誉国际国内的,集诗、书、画、论“四大艺门”为一身的复合型艺术家。也是近几年间文化艺术界广泛关注、聚焦热评的“后意象派”艺术的开创者或奠基
自然界和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多孔介质和流体复合系统,系统中的流体流动和传热传质现象也是无处不在,例如,粮食干燥过程、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材料、地下水污染、核能利用和微
本实验以攀枝花产麻疯树种子为原料,通过对螺旋压榨和超临界CO2萃取麻疯树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两种方法提取的麻疯树籽油提取率及品质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麻疯树籽油抗氧化性进行研究,为麻疯树籽的精深加工及全面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麻疯树种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麻疯树籽水分含量5.07%,粗脂肪56.60%,粗蛋白19.98%,灰分4.37%。2在单因素实验的基
火灾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和广泛研究,特别是火灾研究中的湍流问题一直是困扰火灾科学研究的难题。湍流火焰的火焰结构以及蔓延机理一直是各国学者
近年来,互联网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对性能好、稳定性高、环境友好的微型电源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光刻和软光刻技术的日臻成熟,微流体燃料电池(Membraneless Microfluidic fuel cell,MMFC)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微型移动电源。以平行层流流动为本质的微流体燃料电池可自然隔开燃料和氧化剂,去除了传统燃料电池中的质子交换膜,降低了
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叶片的长度和重量也迅速增大,这对叶片结构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开展风电机组叶片结构铺层设计方面的研究对提高叶片的安全性、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研究了复合材料风电机组叶片结构的铺层设计方法。根据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提出的经验公式对蒙皮和叶根加强层的铺层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运用复合材料经典层合板理论并结合牛顿迭代法编写MATLAB程序对梁帽进行了铺层设计,运用夹层
地鳖虫(Eupoliphaga Sinensis Walker)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散血淤、解凝活血、接骨续筋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证明地鳖虫具有抑制肿瘤、调节血脂、抗衰老等功效,其
刺苦草(V.spinulosa Yan)是水鳖科苦草属沉水草本植物,食用部分为其根状茎,刺苦草根状茎在贮藏、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褐变,严重影响感官品质,限制了对其大面积的开发利用。迄今为止,关于刺苦草根状茎的褐变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对采后贮藏过程中部分褐变相关成分的变化、刺苦草根状茎主要褐变底物、多酚氧化酶(PPO)的纯化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测定,刺苦草根状茎基本
Microbial Fe(Ⅲ) reduction is a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C,O,P,S,N,and dominates the natural bio-purification of contaminants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定量分析脱硫系统各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预测系统脱硫效率和经济成本创造了条件.分析了近年来利用神经网络算法预测脱硫系统SO2排放量的算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