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拉卜楞寺建筑深受藏传佛教格鲁派建筑形制的影响,是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成熟期的典型代表。拉卜楞寺地处汉、藏、蒙多元民族文化交接、汇聚地区,在寺院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多方政治势力争夺与角逐之地,正是在复杂的政治地缘关系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寺院建筑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形态特征。全文旨在对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历史、建筑形态特征以及建筑营建思想进行研究,针对上述论文研究主旨,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历史研究。梳理藏传佛教文化以及建筑发展的历史源流,将其分为域外佛教建筑原型的引入与模仿及本土化发展两个历史阶段,藏传佛教格鲁派对于拉卜楞寺建筑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寺院管理制度以及寺院建筑形制两个方面(第二章)。在解析拉卜楞寺建筑营建的历史地理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调研,将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划分为建筑形制初创期、建筑体系成型期、建筑营建衰退期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寺院重大事件、重要活佛以及重要建筑营建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章)。第二层次,拉卜楞寺建筑形态特征研究。基于空间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尺度入手,分别就寺院整体规划设计特点、寺院建筑群体布局特征、重要单体建筑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宏观角度,对拉卜楞寺寺院整体选址及寺院整体布局及规划手法进行研究,总结和论述了寺院选址与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周边村镇的空间与文化关系、寺院整体功能结构、道路结构、整体规划布局特点;基于中观角度,对拉卜楞寺建筑群体布局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以藏传佛教转经仪轨和寺院建筑等级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建筑群体空间秩序的组织原则;总结并归纳了拉卜楞寺建筑群体布局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线性布局模式、向心式布局模式以及围合式布局模式;提出以对比手法烘托主体建筑、多元化视觉美学特征以及使用对景手法构建大尺度空间视域下寺院同周围山水要素的空间、文化关联为主要内容的拉卜楞寺建筑群体布局艺术特点(第四章);基于微观角度,将拉卜楞寺重要单体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将拉卜楞寺建筑体系划分为殿堂建筑、僧居建筑、佛塔建筑、附属建筑四种建筑类型,对包含拉卜楞寺学院建筑、重要佛殿建筑以及囊欠建筑在内的共计24座单体建筑的营建历史进行归纳、总结,对时轮学院、弥勒佛殿、嘉木样大囊三座典型建筑实例进行研究与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建筑空间、建筑立面、建筑技术、建筑等级、建筑装饰五个方面总结拉卜楞寺单体建筑特征(第五章、第六章);第三层次,拉卜楞寺建筑营建思想研究。在上述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历史、建筑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地缘政治、寺院经济以及自然地理是影响拉卜楞寺建筑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总结包括寺院选址仪轨和建筑营建仪轨在内的拉卜楞寺建筑营建仪轨;提出拉卜楞寺建筑营建的主要思想:佛教宇宙观、佛教建筑美学意象、建筑生态伦理思想(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