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苔藓型(lichen amyloidosis, LA)与斑状型(macular amyloidosis, MA)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 PCA)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情况,评价其与疾病分型、瘙痒程度、日光照射的相关性,为今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预防、辅助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收集189例LA与MA两型的PCA患者,运用无创检测技术对患者的皮损区、非皮损区进行角质层含水量(stratum corneum hydration, SCH)、经表皮失水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皮脂含量及皮肤pH值的检测。通过与166例健康人的指标进行对比,探究患者非皮损区、皮损区(肩胛间区、小腿胫前、颈项处)与健康人之间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同时对比在不同疾病分型、瘙痒程度、日光照射条件下患者皮损区的皮肤屏障功能情况,进一步探究可能影响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因素。
【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PCA患者189例,一般情况如下所示:年龄:平均年龄(43.169±10.129)岁,平均发病年龄(34.127±8.825)岁。性别:男性患者为91例(48.1%),女性患者为98例(51.9%)。疾病分型:LA患者135例,男性85例(63.0%),女性50例(37.0%);MA患者54例,男性6例(11.1%),女性48例(88.9%)。瘙痒程度:148例(78.3%)患者伴有瘙痒症状,LA中有瘙痒(1-3分)的患者为117例(86.7%),无瘙痒(0分)的患者为18例(13.3%);MA中有瘙痒的患者为31例(57.4%),无瘙痒的患者为23例(42.6%)。日光暴晒史:39例(20.6%)有日光暴晒史或为接触日光较多的户外工作者。其他:148例有瘙痒症状的患者中有19例(12.8%)经搔抓后才出现皮疹,67例(45.3%)患者有搔抓后皮损加重史。
2.实验组内部样本的背肩胛间区、小腿胫前、颈项处及前臂屈侧的TEWL、SCH、pH、皮脂含量在不同性别和年龄分段上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3.实验组皮损区、非皮损区与对照组间皮肤屏障指标对比:实验组皮损区的TEWL、pH值均高于对照组,SCH值、皮脂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皮损区的TEWL、pH值高于患者自身的非皮损区,SCH值、皮脂含量均低于患者自身的非皮损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非皮损区的TEWL、SCH、pH值、皮脂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实验组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皮损区的皮肤屏障指标对比:曝光(颈项处)与非曝光部位(背肩胛间区)皮损区的TEWL、SCH、pH值及皮脂含量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5.实验组不同疾病分型间的皮损区皮肤屏障指标对比:LA的背部的TEWL、pH值及LA小腿胫前的TEWL均高于MA,LA的背部及小腿胫前的SCH值、皮脂含量均低于M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LA的小腿胫前pH值与MA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6.不同瘙痒程度间实验组皮损区皮肤屏障指标对比:实验组中的背部及小腿部的TEWL、SCH、pH值、皮脂含量在不同的瘙痒程度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采用事后LSD两两检验可以得出:小腿:随着瘙痒程度升高,TEWL、pH升高,SCH、皮脂含量下降。背部:随着瘙痒程度升高,TEWL升高,皮脂含量下降。0-1分:SCH随之下降,pH值随之升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分的SCH略高于2分,3分的pH略低于2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3分的SCH整体仍低于0、1分,pH整体仍高于0、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A和MA两型的PCA患者皮损区TEWL增加,SCH降低,局部皮肤pH值升高,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存在受损的现象。且受损程度与分型和瘙痒程度有关,LA较MA受损更严重;瘙痒程度越高,皮肤屏障受损越严重。性别、年龄、日光照射对皮损的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可能不大。而患者非皮损区的皮肤屏障功能未见受损现象。
探讨苔藓型(lichen amyloidosis, LA)与斑状型(macular amyloidosis, MA)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 PCA)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情况,评价其与疾病分型、瘙痒程度、日光照射的相关性,为今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预防、辅助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收集189例LA与MA两型的PCA患者,运用无创检测技术对患者的皮损区、非皮损区进行角质层含水量(stratum corneum hydration, SCH)、经表皮失水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皮脂含量及皮肤pH值的检测。通过与166例健康人的指标进行对比,探究患者非皮损区、皮损区(肩胛间区、小腿胫前、颈项处)与健康人之间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同时对比在不同疾病分型、瘙痒程度、日光照射条件下患者皮损区的皮肤屏障功能情况,进一步探究可能影响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因素。
【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PCA患者189例,一般情况如下所示:年龄:平均年龄(43.169±10.129)岁,平均发病年龄(34.127±8.825)岁。性别:男性患者为91例(48.1%),女性患者为98例(51.9%)。疾病分型:LA患者135例,男性85例(63.0%),女性50例(37.0%);MA患者54例,男性6例(11.1%),女性48例(88.9%)。瘙痒程度:148例(78.3%)患者伴有瘙痒症状,LA中有瘙痒(1-3分)的患者为117例(86.7%),无瘙痒(0分)的患者为18例(13.3%);MA中有瘙痒的患者为31例(57.4%),无瘙痒的患者为23例(42.6%)。日光暴晒史:39例(20.6%)有日光暴晒史或为接触日光较多的户外工作者。其他:148例有瘙痒症状的患者中有19例(12.8%)经搔抓后才出现皮疹,67例(45.3%)患者有搔抓后皮损加重史。
2.实验组内部样本的背肩胛间区、小腿胫前、颈项处及前臂屈侧的TEWL、SCH、pH、皮脂含量在不同性别和年龄分段上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3.实验组皮损区、非皮损区与对照组间皮肤屏障指标对比:实验组皮损区的TEWL、pH值均高于对照组,SCH值、皮脂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皮损区的TEWL、pH值高于患者自身的非皮损区,SCH值、皮脂含量均低于患者自身的非皮损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非皮损区的TEWL、SCH、pH值、皮脂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实验组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皮损区的皮肤屏障指标对比:曝光(颈项处)与非曝光部位(背肩胛间区)皮损区的TEWL、SCH、pH值及皮脂含量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5.实验组不同疾病分型间的皮损区皮肤屏障指标对比:LA的背部的TEWL、pH值及LA小腿胫前的TEWL均高于MA,LA的背部及小腿胫前的SCH值、皮脂含量均低于M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LA的小腿胫前pH值与MA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6.不同瘙痒程度间实验组皮损区皮肤屏障指标对比:实验组中的背部及小腿部的TEWL、SCH、pH值、皮脂含量在不同的瘙痒程度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采用事后LSD两两检验可以得出:小腿:随着瘙痒程度升高,TEWL、pH升高,SCH、皮脂含量下降。背部:随着瘙痒程度升高,TEWL升高,皮脂含量下降。0-1分:SCH随之下降,pH值随之升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分的SCH略高于2分,3分的pH略低于2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3分的SCH整体仍低于0、1分,pH整体仍高于0、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A和MA两型的PCA患者皮损区TEWL增加,SCH降低,局部皮肤pH值升高,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存在受损的现象。且受损程度与分型和瘙痒程度有关,LA较MA受损更严重;瘙痒程度越高,皮肤屏障受损越严重。性别、年龄、日光照射对皮损的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可能不大。而患者非皮损区的皮肤屏障功能未见受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