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生理疼痛和社会疼痛都属于疼痛体验的范畴,过度的生理疼痛和社会疼痛带来痛苦体验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开展关于如何预防和缓解生理和社会疼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仪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各处,它是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活动,由重复、刻板和冗余等特征的动作序列构成,通常缺乏直接的功能性目的。仪式的象征意义通常是抽象化的、有时候又是私有的,旁人难以觉知;仪式动作则作为仪式外在的具体行为表现方式,是具体化的,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特征。因此,有关仪式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以仪式动作作为研究对象。近期研究发现,仪式可减少个体的高焦虑、高压力和悲伤等消极情绪,还可以提高个体的控制感等。而人们遭受社会疼痛(如社会排斥)时,往往会伴随类似于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同时控制感较低。此外,大量研究表明,生理疼痛与社会疼痛具有共同的神经生理机制,并且人们遭受生理疼痛时也可能会伴随一些消极情绪,且控制感较低。仪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人们的社会疼痛和生理疼痛,但是目前还没有实证研究直接探索仪式与这两种疼痛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依据仪式动作的重复性,刻板性和非功能性特征,在实验室创建新的一系列仪式动作,来探究仪式动作能否减少个体的社会疼痛和生理疼痛。在研究一中,采用社会排斥范式—Cyberball投球游戏来诱发被试的社会疼痛,测量被试社会疼痛的主观指标(基本需求满足和情绪状态)和客观指标(皮肤电变化率),来探究仪式动作对社会疼痛的预防作用(实验1a)和缓解作用(实验1b)。实验1a和实验1b都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包括三种实验条件:仪式动作组、随机动作组和无动作组。在实验1a中,被试在遭受社会疼痛之前对其引入“动作”操作,结果发现:相对于随机动作组和无动作组,仪式动作组被试的社会疼痛水平更低,即自我报告的基本需求满足感更高、消极情绪更低,并且遭受社会疼痛时的皮肤电变化率更低,即生理唤醒水平更低;随机动作组和无动作组在所有指标上都无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表明在遭受社会疼痛前执行仪式动作可以有效地减少个体的社会疼痛,即仪式动作能有效地预防社会疼痛。在实验1b中,被试在遭受社会疼痛之后对其引入“动作”操作,结果发现:仪式动作组被试的社会疼痛水平低于另外两组,具体而言,仪式动作组的基本需求满足总分显著高于无动作组,边缘性显著高于随机动作组;在情绪状态方面,仪式动作组的积极情绪显著高于另外两组,三组被试的消极情绪得分则无差异;在动作操作之后的恢复期,仪式动作组的皮肤电变化率显著低于随机动作组,边缘性显著低于无动作组,即执行完仪式动作后生理唤醒更快地恢复到基线水平;随机动作组和无动作组在所有指标上都无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社会疼痛之后执行仪式动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个体的社会疼痛,即仪式动作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疼痛。在研究二中,采用冷压反应测试(CPT)来诱发被试的生理疼痛,测量被试生理疼痛的主观指标(疼痛强度)和行为指标(疼痛耐受时间),来探究仪式动作对生理疼痛的预防作用(实验2)。实验2也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包括三种实验条件:仪式动作、随机动作和无动作。在实验2中,被试在遭受生理疼痛之前对其引入“动作”操作,结果发现:相对于随机动作组和无动作组,仪式动作组被试的生理疼痛水平最低,即被试的疼痛强度更低、疼痛耐受时间更长,随机动作组和无动作组的生理指标则无差异。在动作操作之后,正式冷压疼痛任务前我们还测量了被试的疼痛自我效能感,发现仪式动作组的疼痛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进一步分析发现,仪式动作影响疼痛耐受时间时,疼痛自我效能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在生理疼痛前执行仪式动作能减少个体的生理疼痛,即个体感知到的疼痛强度更低,并且仪式动作是通过提高疼痛自我效能感来增强疼痛耐受力。综合以上三个实验的结果,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仪式动作能够有效地预防和缓解由社会排斥引发的社会疼痛;仪式动作能够有效地预防生理疼痛,仪式动作可以降低疼痛强度,增强疼痛耐受力,并且仪式动作是通过提高疼痛自我效能感来增强疼痛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