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女性观的建构及其意义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chol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观中国妇女解放道路,明清之际已有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表达出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而从近代中国到“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呼吁被越来越多的男性思想先驱正面提出并付诸实践。大部分呼唤男女平等的男性知识分子抑或是以秋瑾为代表的众多进步女性,在女性解放思想上都普遍将注意力集中于女性参政权、教育权、经济权等社会权利的获得上,甚至积极鼓励女子参加民主民族革命。但周作人并未跟随这种时代潮流,而是从文化道德批判与重构的角度,反思中国旧文化、旧道德对女性的残害,并试图重建起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在文化道德批判与重构的过程中,自称“爱智者”的周作人也并未照搬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从未追求形而上的体系的建构,而是凭借其开阔的文化视野,一面从西方引进性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生物进化论等先进学说,一面又从古代俞正燮、李贽等人的言论中发掘出真知灼见,通过“嫁接”之法形成更易为国人所理解并接受的女性观。本论文力图回到周作人女性观生成的历史原生语境,从女性解放道路的历史与现实坐标中探讨周作人女性观的建构及其意义所在。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反叛‘第二性’”,论述周作人明确意识到,女性的解放应首先从唤醒其自我意识起步,只有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之下,其他社会权利才可能有讨论的余地。他将矛头直指女性自身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状态,试图通过对封建旧习俗的文化批判,使女性认清自己的处境,通过科学常识的普及,使其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使女性认识到她也是“人”,而非“第二性”,非男性的附属品。第二章“女性本位”,论述周作人不仅认识到女性是一个“人”,更考虑到她还是个“女人”,有其特殊性。他以女性为本位,主张要依了女子的本性使她发展,批判当时社会将女性与男性完全等同的现象,思考真正适合女性的发展道路。在社会分工上,提出新“贤妻良母”论,认为应依照性别的差异使男女在家庭内部各司其职;在两性关系上,认为家庭内部夫妻应当相互尊重,男子应承认女子“圣母”与“淫女”的两面性,并以女性的“性”为本位,达到夫妻间两性的和谐。第三章“新性道德”,论述周作人大胆讨论“性”的话题,揭示出封建社会下旧的性道德观对女子长期的毒害和压迫,严厉指斥封建禁欲主义的虚伪与野蛮,并在批判旧道德的同时引进西方性科学,主张用科学的“净观”正视人的本能欲望,并建立起“灵”与“肉”相一致的新的性道德观,用“爱之艺术”实现男女两性之间平等、和谐、美好的恋爱关系。将周作人的女性观置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上进行考察,使我们更能清晰看到其思想中的闪光点以及局限性,而其众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对当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其他文献
结构拓扑优化是一种根据约束、载荷及优化目标而寻求结构材料最佳分配的优化方法,优化过程可以大大改善结构的性能或节省材料,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工程中追求的目标之一。研
戏剧拥有直接作用于人心灵的力量,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目前国内话剧创作中鲜有教育题材的优秀作品,难于直观形象的借助戏剧本身发挥其育人价值。原创
自传作为传记文学中的特殊一类,其叙述重点就是传主自我本身,因而自传是展现自我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公开发表和出版的现代作家自传中,作家们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文本来向读者
甘草常作为佐使药,在方剂中被广泛运用,有"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之说。然正因其过于普遍的应用,多数临床医家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视之婉若等闲之辈,剂量取舍亦无圭臬。历
<正>目的:隐形矫治技术是正畸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现代隐形矫治技术的出现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由于其美观、舒适、方便摘掉、口腔卫生环境易于维护等诸多传统固定矫治技术无
会议
本年6月党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以后,总路线的精神照耀着各项工作;在化学课中应该怎样作?同时在化学课中怎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这是当前迫
企业成本的控制和资源的优化使用都应从计划开始,而预算是重要的一种计划。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能否充分认识预算,科学制定预算,有效利用预算已成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全
在新课改理念深入教学的今天,我们主张"以德树人"的核心素养教育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寻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如何通过阅读来丰富写作,如何通过写作来实现阅读能力的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课堂教学往往被认为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因此,针对教师的“知识讲授”已有大量详尽的研究资料。然而,教师非言语行为这种“无声的语言”却被大家所忽视。20世纪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