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学习脑出血的磁共振影像学改变,利用磁共振成像探索脑出血病人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研究脑出血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脑出血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的重要性。方法:抽取我院68例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2~3W内行头颅CT、MRI、MRA、SWI检查,分析影像学改变及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并观察病情转归。同期收集我院120例脑梗塞患者,统计既往脑出血史的占比。利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出血后并发脑缺血改变者共有33例,总发病率为43.5%,其中CT发现6例,磁共振显示脑缺血图像较CT更清晰明显,病灶更大。脑出血并发缺血改变在基底节、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脑干、枕叶、胼胝体均可见,但以基底节区多见。单因素分析A组(并发缺血改变)与B组(无缺血改变)之间年龄、饮酒、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房颤)、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高血脂、颈动脉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949,P=0.042<0.05)、高血糖(OR=6.378,P=0.032<0.05)、冠心病房颤(OR=7.722,P=0.025<0.05)、脑血管病家族史(OR=12.648,P=0.012<0.05)与脑出血后并发缺血改变有独立相关性。结论:1.磁共振成像对脑缺血改变敏感,对于脑出血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检查能及时发现缺血病灶。2.本组病例中缺血改变在基底节、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脑干、枕叶、胼胝体均可见,但以基底节区多见。脑出血后的急性脑梗塞可位于血肿邻近部位或远隔区,考虑未引发相应症状的原因在于位于血肿邻近部位的新发梗塞灶被该部位的脑出血症状掩盖;而远隔区脑叶的梗塞灶多较小,且对主要功能区影响不大,未表现出临床症状。3.脑出血并发急性脑梗塞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合并脑水肿、过度降压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引起;脑出血患者头颅磁共振可观察到白质疏松、血管狭窄、陈旧性腔梗等慢性缺血性脑改变,这些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长期慢性作用下导致的。4.年龄、高血糖、冠心病(房颤)、脑血管病家族史为脑出血后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