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广西省崇左市龙州和宁明两县,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与越南接壤,地理坐标为106°42’28"—107°04’54"E,22°13’56"—22°39’09"N。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达10077hm2,其地貌类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保护区植物生态系统完整,形成了世界少有的独特的石灰岩山地季雨林。保护区内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了石灰岩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基因库,是我国热带北缘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野外生物多样性与植被调查历时两年,共调查34个植物群落样方。植被调查与分类采用了Braun-Blanquet(1964)、Fujiwara(1987)的植物社会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样方调查显示保护区维管植物有374种,隶属102科253属。其中蕨类植物有12科、16属、27种;种子植物90科、237属、347种,包括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89科、236属、346种。通过对被子植物科和属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科级区系中,热带和亚热带科的分布有71个,占总科数的80%,在属级区系中热带和亚热带属的分布有204个,占总属数的86%。可见,弄岗保护区植物区系表现为较强的热带性质。(2)根据34个调查样方资料,弄岗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可以划分出2个群系、3个群丛及5个群落。其植被系统为:群系:肥牛树—蚬木群系(Form. Cephalomappa sinensis—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群丛:假肥牛树—葡萄叶艾麻群丛(Ass. Cleistanthus petelotii—Laportea violacea)群落:米扬噎—茎花山柚群落(Comm. Streblus tonkinensis—Champereia manillana var. longistaminea);石山棕—剑叶龙血树群落(Comm. Guihaia argyrata—Dracaena cochinchinensis);群系:桄榔—东京桐群系(Form.Arenga westerhoutii—Deutzianthus tonkinensis)群丛:木奶果—黄花三宝木群丛(Ass. Baccaurea ramiflora—Trigonostemon fragilis);广西火焰花—四瓣米仔兰群丛(Ass. Phlogacanthus colaniae—Aglaia lawii)群落:罗伞树—大棋子豆群落(Comm. Ardisia affinis—Archidendron eberhardtii)其它群落:川桂群落(Comm. Cinnamomum wilsonii);毛叶铁榄—清香木群落(Comm. Sinosideroxylon pedunculatum—Pistacia weinmannifolia)(3)对所有群落分类单位的组成、结构、群落的分布特点和影响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的植被群系占据着不同的生境。在已经分类的2个群系中,肥牛树、蚬木群系分布于山坡中部至中上部分,是保护区内较为典型的群落类型,群落结构发育稳定成熟,分布区环境旱生性较强。而桄榔、东京桐群系常分布于洼地或谷地中,林内郁闭度高,空气湿度大,具有较典型热带雨林特征。在该区域的植被系统中,川桂群落、毛叶铁榄—清香木2群落因种类组成比较特殊,而调查样方数太少没有列于已有的2个群系,是否存在其它新的群系不得而知。川桂群落分布于洼地内,雨林特征明显。而毛叶铁榄—清香木群落立地条件恶劣,一般分布在山顶或山脊上,林木多为旱生性植被,存在着较大的生态变异。随着样方数量的增加,这两种群落类型可能会成为新的群丛或群系。(4)对30多年来的植被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次调查与1978年广西植物研究所的植被调查相比,群落类型有所增加。如剑叶龙血树林,川桂林,董棕林等,都是调查新出现的群落类型。可能因为一是调查的深度或调查面积的变化,另一种可能是保护区成立后,由于保护力度的增加,原遭到破坏的群落在30a间通过自然演替得以恢复。这种变化需要进行长期观测才能确定。研究表明,虽然保护区内有一定面积的原生林,但是次生现象明显,较大范围内乔木高度和胸径都普遍偏小,藤刺灌丛比较多,因此继续加强封山育林和保护区的建设是必要的。(5)对影响弄岗植被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在阐述石灰岩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主要从水分、光照、地形和人为干扰因素分析。但是,对于一个群落或者一种植被类型来说,影响它们生存和分布的环境影响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分别考虑各个环境因子对植被影响的同时,还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植被的共同作用。(6)分析保护区管理现状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