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理论对中医脉证法治影响的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d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明确经脉理论在中医脉、证、法、治理论构建与演变过程中的影响。
  研究方法:
  1.文献学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与目标选择并确定与经脉理论和中医脉、证、法、治的有关的古今文献(以医学文献为主旁及其他)。确定入选古籍的可见最佳版本并对全部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
  2.分析归纳法
  在广泛搜集与阅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早期文献,结合后世及近现代医家的研究成果,对经脉理论的发生以及在中医脉证法治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予以深入分析,归纳总结经脉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结论:
  经脉理论是中医学发源最早的学说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奠基理论,其在发展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医临床的诊治理论。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医经脉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将先秦时期的症状学进行了系统整理,经脉理论的出现也是由经验医学向系统医学迈进的重要标志。经脉理论未形成之前的医学带有相当的经验医学色彩,大多是症状或治疗经验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成为医学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从甲骨文到先秦时期即经脉理论出现之前,这些症状内容不断丰富,其更深层次所蕴含的医学规律亟待系统的理论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经脉学产生后,首先对先秦所产生的症状学进行梳理,这是中医第一次实现了将不同症状在表达某种疾病的过程中紧密的联系起来。经脉理论对中医症状学的影响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代表文献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素问·热论》和《伤寒论》。《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出现说明古人意识到不同的症状可以用一种理论或者一种治疗方法聚集在一起。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阴阳十一脉灸经》进一步将经脉理论中症状学的内容大量扩充,并且根据其不同性质将经脉疾病分为“是动病”和“所生病”,此时经脉循行较《足臂十一脉灸经》更加具体而症状学也比之前大大扩增。发展到《灵枢·经脉》时,不但疾病数量种类进一步扩充,经脉循行的系统性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而且在诊断脉诊上增加了“人迎气口”脉法,在治疗上“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这时的经脉理论还是承载症状、治疗方法、治疗原则的一种工具,并没有真正运用到疾病的病理解释和疾病的演变推理中去。《素问·热论》真正的实现了经脉理论对疾病症状进行推演、对病程发展予以预测,并且摆脱了以前经脉文献积累的其他症状的干扰,仅就热病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症状进行经脉学上的解释,此时经脉学成为真正解释疾病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的理论工具,这也为后来《伤寒论》六经辨证提供了思想启蒙。可见经脉理论通过对中医证候群的整理和归纳,将中医推进到经脉辨证的道路,进而抵达中医学六经辨证的领域。
  从原始的经脉学出现开始,脉诊便与之同生。研究者发现,在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脉均是单行线。并且每条经脉所“出”之处都是一个脉动点,而这个脉动点是每条经脉的“气口”。这个“气口”的异常波动往往代表疾病的产生。而且每一条经脉的终点也为一处脉动,这两处脉动反映了经脉气血的盛衰,也可以反映病变经脉的阴阳状态。这种诊断思想成为遍身诊法的前身,也是《素问·三部九候论》的前身。尽管如此,这种诊断方法存在操作繁琐的弊端,在《灵枢·经脉》篇十二经相连的学说影响下,《难经》开始采用独取寸口诊断病变经脉,这种脉诊方法首先在扁鹊、仓公时代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脉经》将寸口三部分化,并且将十二经脉依次排列在左右手六部上。因为脏腑学说在《灵枢·经脉》时已与经脉理论联系到一起,因此五脏六腑也随之进入左右手六部,将寸口脉法与脏腑相联系,出现了现在盛行的左手寸关尺诊断心、肝、肾,右手寸关尺诊断肺、脾、命门的成熟脉诊方法。
  因为治则治法是大量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医疗经验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中医治则治法出现较晚。马王堆时期对于疾病具有治则性质的文字记载已经零星出现。但是中医学发展到《内经》时期,治则治法才开始大量涌现。研究发现,治则首先出现在经脉学领域。随着经脉学的不断完善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治病法则的论述不断出现。以上时期治则治法的演变深刻影响了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思想,成为《伤寒论》中治则治法的前奏。
  而经脉理论对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药归经学说中。归经学说在中药学的形成过程中较晚,是中医学后期的产物。《伤寒论》以后中药学一直在《内经》方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四气五味遣方用药进行临床治疗。随着中药方剂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中药学已经不满足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阴阳五行的概括性论述,其临床经验需要更便捷的理论进行整理归纳。隋唐以后,金元时期临床医家也不再致力于本草的收集汇编,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中药学临床经验的理论化上。推动归经这一理论进程并为之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易水学派的张元素,他将方剂归经理论引入到中药学领域,并将经脉理论与藏象理论的界限进一步模糊,然后根据中药临床疗效,药物性质以及临床经验等等,使中药与具体的经脉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药归经理论的最后成型。
其他文献
该文以芳香族氨基酸为研究对象,以SO自由基为氧化粒子,运用时间分辨的激光光解和脉冲辐解吸收光谱研究了水及水-乙腈混合溶液中的氧化电子转移过程.着重研究了溶剂参数对SO自由基氧化芳香族氨基酸反应的瞬态吸收光谱和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蛋白质中芳香氨基酸的氧化代谢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学位
人胸腺素α1(human thymosin alpha 1,hTα1)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用生物工程手段正确和高效表达hTα1,是降低hTα1的成本、提高使用普及率的重要方式之一.该文探索并实现了hTα1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挑选毕赤酵母偏爱密码子人工合成hαT1基因,并将其重组到核糖体蛋白(ribosom protein,RP)基因的5端获得重组基因hTα1-RP.将hTα1基因
该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流程模拟技术对10000M低温乙烯储运装置进行全流程模拟,并在装置投产前用于操作技能培训及设计方案的验证和诊断.制冷和压缩装置是低温乙烯储运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该文主要研究冷冻和压缩过程,建立其模型并选用适宜的解法.最终形成的流程模拟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装置的实时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该论文最终形成了一套软件,不仅可以用来仿真培训,还可以用于技术人员对工艺过程的技
学位
该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ZrSiO载体,用表面改性和离子交换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MgSiO载体,并引入KF助剂制备了ZrSiO-KF和MgSiO-KF载体.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金属铜催化剂.利用BET、XRD、IR、化学分析以及TPR等技术对各载体和负载型金属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采用微反技术研究和各催化剂上CO和CHOH的反应性能,并着重研究了KF助剂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子宫颈炎合并HPV感染的维医证型分布规律,HPV感染的相关因素,其在子宫颈炎合并HPV感染的维医辨证分型、诊疗及预防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子宫颈炎合并HPV阳性的12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根据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原则选取120例HPV阴性子宫颈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体液质分型,填写问卷调查表、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使用SPSS 2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驱白巴布期片对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局部白斑面积、色素再生面积、维吾尔医证候评分、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及临床上评价准字维药驱白巴布期片对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并通过本研究所得结果进一步提升维吾尔医对这类白癜风的治疗疗效,为维药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皮肤
学位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生活方式及饮食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新疆维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皮肤科住院/门诊确诊为白癜风的病程为2年以内的患者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同院皮肤科非白癜风患者为对照组,以自行设计的《白癜风患者饮食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饮食情况、行为情况等三个部分。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描述,定量资
学位
目的:观察理气活血舒心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运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理气活血舒心汤。两组均在8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共60例,均无脱落。  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