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借助于经济增长理论、现代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分析方法,从理论、模型及经验研究多角度,探讨了以下问题: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现行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生态承载状况,以及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分析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对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承载力理论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并进一步对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本文的深入研究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和分析基础。近年来众多研究文献分析了能源约束下或者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但是同时将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分析框架下的文献仍不多见,并且很少有学者将能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型的社会计划均衡和分权经济均衡最优解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此,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本文将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分析框架下,通过比较分析三个带有能源与环境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基于研发的内生增长模型),系统研究了能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与治理、物资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开发、内生技术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R&D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关键作用。此外,通过求解模型的市场均衡,对社会计划均衡和分权经济均衡最优解的政策工具水平进行比较,证明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可以引导分权经济达到社会性最优的可持续增长状态。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1983-2007年时序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能源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问题。此外,本文利用1985-2007年我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选择不同的变量来表征环境污染,并比较了相应参数估计结果的差异。结合其它分析结果,选择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代表性变量,根据经济增长核算理论,估算出物质资本、能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16%、20.75%,环境污染导致的代价占GDP的22.05%。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属于粗放型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理论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环境纳污能力、资源供给能力以及人类支持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我国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状态空间法对2003-2008年中国及各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生态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人类支持能力发展较快,环境纳污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发展缓慢,其中资源供给能力低于全国生态承载水平。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承载能力的弱化,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中国提出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本文从能源消耗强度与消费结构、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治理与利用以及环境质量五个方面构建了节能减排指标体系,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6-2007年我国各地区节能减排的实施效果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功效法我国及各地区节能减排实现程度进行了评价与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节能减排进程加快,各方面取得不断进步,但总体实现程度较低,同时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从分目标来看,我国节能减排表现为污染物治理与利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类指标好于环境质量、能源消耗类指标的特征。结合我国生态承载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知,与2003-2005年相比,2006年以来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生态承载力得到了改善,但是主要源于人类支持能力的提高,而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纳污能力提则高缓慢。这说明,在有限的时期内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