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它涉及到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然而,在我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等。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十一五”时期全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现状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和省级差异比较,并探寻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共包括六章:一是绪论,二是城镇化质量基本理论,三是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四是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五是城镇化质量实证分析,六是政策建议及结论。在前三章中,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探讨了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及评价方法。在第四章中,本文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以“十一五”时期全国及30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由分到总”层层构建的思路,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就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资源环境、城乡统筹6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并且,6个二级指标按权重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人口就业和城乡统筹。在第五章中,本文对全国及30个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和省级差异分析。动态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十一五”时期,全国及30个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6个子系统中,人口就业城镇化质量、经济发展城镇化质量、社会发展城镇化质量、居民生活城镇化质量、资源环境城镇化质量均不断上升,而城乡统筹城镇化质量则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省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以2010年为例,城镇化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个地区中有3个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6个东部沿海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辽宁),仅有1个中部地区(内蒙古)。在第六章中,首先,本文结合子系统与总指标的城镇化质量的相对位次差异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提升的5大建议,即加强地区间联系,发挥优势地区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调整就业结构,加快农民进城;资源要素优化组合,提高效率并保护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