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者,是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政治家、思想家。《孟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国家理念和国家治理实践的变革和发展。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它不仅具有厚实的哲学基础,即天道观、人性论、天人观和义利观;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伦理思想内涵,即“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和“五伦”,以及“善政”与“善教”、“君道”、“臣道”和“民道”的伦理路径选择。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核心内容是“王道”和“施仁政于民”,根本在于决定“王道仁政”的哲学基础,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人性论和“思诚者,人之道也”的天人观。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善性是天所赋予的,君臣的任命取决于天意,天意又赋予民众决定君臣的权力,因此,君、臣、民各自有职分。“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君、臣、民各行其道,这是孟子国家治理伦理路径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即理想道德与基础道德、目的善与手段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推行王道仁政,就可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定于一”的远大目标。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上承孔子,下启荀子,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环节。孟子的国家治理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国家治理和伦理融合,彰显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经过历代圣贤的挖掘和发挥、提倡,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体系,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实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突破了以往只重视统治阶层、贵族的利益,强调“民贵君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民的重要价值,提升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对当代中国确立国家治理理念、选取国家治理内容和选择国家治理途径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