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双边官方发展援助的分配是国际发展援助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该问题争论不休,各国民众、学者甚至政府部门都经常会对是否应该提供对外援助、向谁提供援助和提供多少援助存在疑问。这既有援助存在多种动机和价值取向的原因,同时也说明,目前学术界和各国对于双边官方发展援助分配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目前国际双边官方发展援助分配问题的实证研究,多数是以援助国利益和受援国需求“二分法”理论为基础,重点对援助国利益变量进行研究,兼顾受援国需求变量来设定回归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援助国的不同偏好,对受援国政府治理水平和民主自由程度的选择性,贫困选择性,援助国之间的竞争、从众效应,援助国集团和受援国地区间的分配差异等问题进行分析。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目前不同实证研究之间的结论是混乱和不统一的。这是本文引入社会交换理论对国际双边援助的研究,对实证分析模型进行补充和修正的主要原因。现有理论只注重了对双边援助行为动机或成果状态的静态研究,缺乏对其行为过程本身的关注。这方面,以社会学视角的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然而,目前社会交换论对援助的研究只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假设,尚无实证分析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应用。因此本文尝试利用社会交换论对国际双边援助的研究填补现有分配理论的不足和空缺,建立新的、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及回归分析模型,引入部分新的变量,并尝试多种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对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23个援助国与其171个受援国的1996年至2009年双边援助承诺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证明了本文关于国际双边官方发展援助规模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即双边援助规模主要受到援助动机、援助效率、援助双方在援助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援助国相互影响和援助国提供援助的能力五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证明了援助国利益和受援国需求两种因素的显著性以及援助国偏好在各援助国间普遍存在;援助效率因素在总体样本分析上表现显著,但在对各援助国样本进行分析时显著性不足;受援国GDP和联合国安理会成员身份两个变量作为受援国权力因素表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佐证了社会交换理论对援助分配行为的研究;本文还进一步证实了援助国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影响。另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国际援助的分配标准问题,同时对于援助国偏好,以及影响国际援助公平和有效分配的援助需求指标单一性、中等收入国家偏好、援助集中度等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近年国际双边官方发展的援助分配政策和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进国际双边援助分配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对比西方为主体的现有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分配特点,本文认为,中国外援没有脱离国际官方发展援助的范畴和模式,中国外援理念的合理性在于其更加符合双边援助社会交换行为“自愿和互惠”的规律。本文建议,中国援助应继续保持“平等互利、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的理念和传统,同时设立明确的减贫和政策选择性分配指标并加强该方面的宣传,考虑对受援国进行分类援助,并积极参与多边合作,从而为实现全球减贫和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