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激荡三十年”,从1979年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独立运营至今,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步伐就从未停止过,迄今已接近30个春秋。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从最初的行政干预淡化为贷款限额管理,再进一步转变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前又逐渐过渡到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核心的资本监管。其实在国际银行业,十国集团于1988年实行的老巴塞尔协议中,就已经将资本充足率监管放到了银行监管的核心地位,特别是伴随着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对商业银行更是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资本监管框架,同时也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正式发展到全面风险管理的崭新阶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新资本协议)吸收了部分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更加注重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并且开创性的构建了银行业监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从而使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广泛。在新资本协议中,仍然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但相比老巴塞尔协议,新资本协议在注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首次将操作风险引入到监管框架之中,并要求银行为之配置相应的资本。2007年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要求国内大型银行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而其他国内商业银行应最迟到2013年底全部实施新资本协议。由此可见,2008年是国内银行业全面落实新资本协议的开局之年,各家商业银行正在稳步展开各项准备工作;而2009年和2010年将是攻坚之年,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商业银行都必然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技术,全面落实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内容和要求。这也表明,新资本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已正式进入倒计时的阶段,并且时间非常紧迫,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从理论上来讲,资本充足率是一个能够衡量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的核心指标,是指商业银行业持有的、符合监管当局规定的资本与其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用于表明商业银行的资本相比资产的风险预防程度是否充足。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普遍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且附属资本总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总额的100%。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比较混乱,其资本充足率水平一直都在低位徘徊,难以满足8%的最低资本要求。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3年年末,全国仅有8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达标银行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0.6%,可见当时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状况非常严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国家对银行业加大了监管力度,特别是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银行业正式确立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体系。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也进入了高速而健康发展的轨道,绝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标准。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8.4%,首次达到国际监管标准,达标银行增加到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比达到了79%。但是必须注意到,这些可喜的变化与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政策和我国资本市场前两年出现爆炸性发展有直接的联系,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外部资本来源,而不是靠自身积累,同时由于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薄弱,从而导致不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势头难以得到延续,往往出现资本充足率逐步靠近警戒线的趋势。进一步分析我国的经济金融状况,国内商业银行不仅目前存在着资本不足的情况,而且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由于我国直接融资的渠道仍然较窄、所受限制也仍然较多,直接融资规模短期内难以满足企业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因此国民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度仍然较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要求银行的资产规模也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压力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如何保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既能满足监管当局的硬性要求,又不对银行业务和资产扩张造成过多的限制,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必须面对且急待解决的重要难题。由此可见,在商业银行全面落实新资本协议的关键年份里,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及资本管理策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监管不断的向新资本协议靠拢,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和论述也同样是针对这个方面而展开的。本文的特色和贡献之处主要有:(1)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时,一方面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推出为界线,分别分析了“软约束”时期和“硬约束”时期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状况,并着重从纵向的角度把握其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角度出发,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2)本文借鉴“他山之石”,将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策略分为“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同时更进一步的分析了这两种策略各自的优缺点和不可割裂性,并力图在两种策略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构建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策略框架。以希望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建立缓解资本压力的长效机制,并力争由被动化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变为主动而审慎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本文以新资本协议的推出作为起点,引出资本充足率的概念,随之转入到我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主体框架,继而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原因分析,最后所有内容都落脚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策略研究。按照这样的思路,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依据新资本协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资本充足率这一概念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同时在剖析其构成及含义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新资本协议的演变历史和核心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主体框架,其中包含了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主要内容,并着重探讨了其与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差距。第三部分则立足于分析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现状,一方面纵向的剖析了近几年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趋势,同时又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现状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和分析。第四部分是紧随第三部分的分析,同时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的主要原因,并利用计量学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定性分析和证明。论文最后一部分,是建立在前述各部分的基础之上,重点从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两者相统一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银行业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建议和策略。就全文来看,如果说后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那么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核心和归宿点。综合上述,本文针对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资本不足和资本压力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种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