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保障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贯彻教育公平理念,笔者认为关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边缘人”并促进他们消极行为的转化,既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完善人格品质,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和把握,笔者发现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自我认知的欠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忽略,使得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问题日趋严重。笔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深入分析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各个方面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教师的期望效应这一关键性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转化策略上,笔者以成因为基点,分别从调整价值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和促进家长配合四大方面提出转化对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问题分析主要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罗森塔尔效应和人本主义教学观等多种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教育公平的理念的推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在学科教学中为克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传统教学的弊端,促进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提高初中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本文的阐述,希望可以丰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研究,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边缘人”去边缘化的有效路径;有效推动初中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尊重个体差异,为促进教育公平理念的推广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