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分工的深化,我国加工贸易面临转换分工角色、向价值链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功能升级的关键时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加速了这一进程。2007年之后我国主要进出口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全面下滑,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额同期下降19.7%。重点商品近90%出口减少,同比降低20.27%。后危机时代美国进口需求减少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更进一步压缩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我国加工贸易的利润空间,转变思路谋求加工贸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急迫的必要性,从长期看,对提高我国对外贸易附加值,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国内贸易格局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此背景下,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以及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从我国总体加工贸易的情况入手,通过净出口贸易规模和比重、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外贸竞争力、我国加工贸易所处价值链治理模式等方面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概况和转型升级的基础。并建立企业动态能力参与价值分配模型和不同价值链行为主体组织学习的博弈模型研究企业动态能力对转型升级的影响以及在国内市场培育企业能力的可行性,发现核心厂商传授知识的意愿是企业动态能力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是加工贸易功能升级的关键动力。因此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要克服低水平企业动态能力的制约,培养企业组织和整合能力。面对发达国家价值链核心厂商的阻碍,基于对于处在国内市场价值链上的出口企业,发达国家核心厂商传授知识的意愿和传授知识的层次较高的分析结果,培养企业动态能力的过程可以放入贸易模式不同的国内市场进行。利用国内市场培养企业动态能力只是完成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加工贸易企业仍需利用已获得的企业动态能力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准备和战略,完成从原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向新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跳跃。本文以浙江纺织企业,以及日本汽车产业和国内制造企业格兰仕比较研究为例,分别从市场转换、企业能力和分工角色转换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探讨市场转换制约的突破和国内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融合对接模式。研究企业重新整合国内价值链,联合高级要素资源与企业动态能力,开拓和控制周边地区以及海外欠发达市场,形成不同的价值链的实现形式,从而提出一条基于市场转换实现企业能力和分工角色转换的转型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