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准利率是指在金融市场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利率,是金融交易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因此,基准利率的选择及其基准性效果关系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我国在1993年确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并在1996年完全放开了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限制,紧接着,在1997年,银行间回购利率也完全放开。至此,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体系已经脱离了行政管制,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已经变成债券交易和短期资金融通的主市场,银行间市场的利率行为以及基准利率的发展是我国利率自由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基准利率的理论研究出发,基于银行间市场的交易数据,对Shibor作为银行间市场的基准利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我国现有的基准利率体系中,定期存款利率、央票票据的发行利率、国债利率、银行间市场的回购利率以及后来的Shibor利率,都曾经是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重要参考。由于银行间市场分为现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本文实证部分的研究也分成了两部分。在现券市场的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选择了交易量较大,信用等级较高的几类债券,在期限结构上选择了三个月和一年的短期债券分别进行分析。根据数据本身的特点和研究需要,本文选择了误差修正模型(VECM),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分析。在货币市场的研究方面,为了分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稳定性,本文选择了期限更短的利率品种,Shibor的隔夜以及七天利率、回购定盘利率(FR007)、回购利率的移动平均利率以及期限最短的国债以及央票的收益率进行分析。考虑到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同期因果关系,本文采用有向无环图(DAG)法分析了扰动项之间的同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将VECM模型扩展为SVECM模型,之后进行方差分解,对利率之间的动态影响和结构变动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银行间市场的参与主体准确把握市场的利率走势以及利率特征,并为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以及风险管理提供基准利率,同时也为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以及相关利率产品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