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译制片是一种深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势自然,贴近外国生活的各个层面,因而成为人们了解异域生活的重要途径,对外国文化向国内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巨大产业,为电影制造业创造了巨大财富。比如说,《泰坦尼克号》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为18亿3540万美元的票房。然而由于大批量外国电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市场,译制片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电影翻译理论。因而,我们十分有必要加深对译制片的翻译研究。作者认为译制片的翻译属于文学翻译,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由于译制片采用的是翻译文本制作成配音后的声音,所以除了会遇到一般文本翻译中语言本身的障碍外,还有一部分障碍和电影的特点相联系,电影是生活的缩影和提炼,因此译制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情景环境、心理环境等等都要在对白及其翻译中有所反映。然而,目前的译制片翻译研究大多是使用一种理论,从一个视角对电影翻译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很难全面把握并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障碍。本文作者则试图针对功能对等和顺应理论各自的特点,将其有机结合并应用于电影翻译。作者认为对等是电影翻译的主要目标,译本必须能够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效果。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应用于达到语言层面的对等,而顺应理论侧重于研究话语的深层含义,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某些因素的顺应而达到效果的对等,顺应理论为对等提供了具体的操作依据。作者把译制片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两类:一是语言层面的障碍,二是语言背后深层含义的环境障碍。作者首先介绍功能对等在第一层面的应用,如何解决语言层面的障碍,之后又介绍了顺应理论在第二层面的应用,研究了电影翻译中应该顺应的主要因素。这双重障碍及其翻译解决策略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结合的,顺应理论可以对功能对等理论起到有效的补充。我们可以将这两重障碍看成是完成一项翻译任务的主要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译者解决第一个语言层面的障碍之后,即可达到对等效果,那么就不需再使用顺应理论。如果译语因社会、心理、语境等背景环境差异而不能达到原语所产生的观众效应,那么译文就需要在对这些因素的顺应基础上再做出调整,即使用顺应理论研究需要顺应的因素,及如何顺应,也就是对第二重障碍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