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短期内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不断抢占生态空间,导致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遭受破坏,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环境及国土空间安全等都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尺度特征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为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制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短期内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不断抢占生态空间,导致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遭受破坏,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环境及国土空间安全等都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尺度特征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为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1980-2018年8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变化趋势。通过空间制图表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栅格(3 km,6km,9 km,12 km,15 km)、二级流域、县、市的尺度特征。再应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下降了11.46亿元,减少了0.09%。在1995、2000、2010三个时间节点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四个阶段。不同省份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和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存在差异:前者是江西>湖北>湖南,后者是江西>湖南>湖北。1980-2018年,湖南省和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均减少,分别下降了43.36亿元,67.10亿元,下降幅度为1.15%,1.30%。而湖北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99亿元,增长率为2.36%。从不同地类看,与1980年相比,2018年农田、森林、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减少了133.46亿元,106.35亿元,5.03亿元,91.65亿元,0.19亿元,减少率分别为6.78%,1.19%,2.59%,14.64%,54.48%。而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增加了325.23亿元,增长率为23.46%。(2)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与河流密切相关,以长江为分割线,长江以北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低于长江以南。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受人为干扰少的洞庭湖、鄱阳湖水域附近以及城市群的东部,西部和中南部,这是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西南部有武陵山和雪峰山,南部南岭,东南部武夷山,东北部大别山以及中部的幕阜山-罗霄山。低值区主要位于江汉平原地区,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等地形平坦地区。主要因为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受人为干扰大,使其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于其他区域。(3)综合分析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格局和空间集聚特征发现:栅格尺度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相关性最为明显,其次是县域,最后是二级流域和市域。县域、二级流域、栅格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比较接近。栅格尺度信息量最大,能比较精确的反应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计算量非常大,会产生较多的信息冗余。二级流域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限度保存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充分考虑了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属性,但其莫兰指数较低,表明其空间相关性相比其他尺度并不显著。县域空间分布格局与栅格、二级流域尺度大体一致,保证其有较多的信息量。而且其空间集聚特征也较好,仅低于栅格尺度。从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角度而言,由于我国管理大多是基于行政单元,从栅格和二级流域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管理,难度较大。以县为研究单元进行研究,既有助于详细把握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现状,又可以为上一级行政单元提供数据支撑。既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建设性意见,又可以为其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量。因此本研究选择县域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适宜尺度。(4)积温、降水等7个自然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正相关,而人口密度、道路密度等5个人文影响因子与其呈负相关。人为影响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解释力都近70%,表明这两个因素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主要的指标。其次人口密度、坡度和NDVI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解释力也为40%左右。12个影响因子两两共同作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解释力都大于单个因子的解释力。其中,人为综合影响指数、土地利用程度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影响最大,高达0.68以上。NDVI和土地利用程度相互作用的解释力最高,高达0.7934。表明多个因子交互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其他文献
土木香(Inula helenium L.),又被称作祁木香,是菊科旋复花属(Inula L.)植物中的一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味辛、苦,性微温等特点。土木香的根可供药用,在藏、蒙地区是一种民间的常用药材,具有利尿、健胃、祛痰以及驱虫等多种功效。目前,已经从土木香这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土木香内酯(AL)、异土木香内酯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抗炎活性、降血糖功效、驱虫作用
纳米级金属有机骨架(n MOFs)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类新型多孔纳米材料。通过选择合适的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可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充当显影剂、药物载体和纳米药物。基于n MOFs的造影剂已成为磁共振成像(MRI)、荧光成像(FI)、光声成像(PA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医学影像技术的热门研究对象。基于n MOFs的药物载体和纳米药物也是光动力治疗(PDT)、光
我国动物药种类繁多、药用历史悠久,是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名贵动物药占比大,市场上使用相应伪品、劣品以及代用品冒充正品的现象层出不穷,常用动物药鉴别方法具有明显局限性。生物活性蛋白肽类是动物药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该类物质成分复杂、研究难度大。这些原因使得动物药资源开发困难,因此,有必要开发适用性广、实用高效的动物药品种鉴定以及活性成分研究方法。据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
近些年,我国城乡关系快速转变,为满足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平等性和合理性的要求下,城乡发展转型应运而生。这一转型的关键是加快实现城乡土地、人口、经济、产业等要素的协同转换和重构,建立人-地-业协调转换的发展路径,因此城乡关系和互动发展路径随之发生快速的转变。基于此,文章研究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城乡社会经济水平的匹配程度来检验在城乡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协调性和互动
城市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变了城市地表景观特征,如建设用地扩张、自然地表减少、不透水层增加等,城市下垫面热学性质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影响城市局地气候,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热岛效应增强,严重威胁了生态系统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城市湿地具有调节局地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研究城市湿地的降温效果及其变化特征,将有助于为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改善城市热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湿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和新常态背景下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核心和前提,更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征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逐渐摆脱了盲目扩张为主要导向的阶段,转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化逐渐进入“紧缩期”,城市的“局部收缩”、“人口流失”和“经济低速增长”等城市发展特征已初现端倪。因此,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探索收缩型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问题,制
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区域规划的主要单元,并逐步发展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大部分的城市群发展均停留在规划阶段,未做到区域一体化。因此现阶段各区域纷纷提出应加强城际交流,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人口、货物等生产资料的流动,而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其便捷、准时、快速的特点备受青睐。高铁的发展将为城市群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那么高铁建设对于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将产
我国高铁线路网络化结构已基本成型,高速铁路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任。生产性服务业因其增速快、知识密集、跨界扩展、中间服务等特征被认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在城市网络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网络以及产业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高铁缩短时空距离,加速信息、知识等要素流动并逐渐形成成熟的网络结构等特点与生产性服务业特性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其中全球变暖问题逐渐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2015年在《巴黎协定》中向全世界做出公开承诺“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这一目标将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不仅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巩固“负责任大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带来了强大动力,却也加速了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威胁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实现城镇化发展的科学管控,需要深刻认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理、掌握城市扩张过程的影响机制。随着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间空间交互作用的不断增强,中国城镇化已逐步走向城市协同发展阶段,城市群已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城市空间扩张的规律和机制,以及用地扩张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