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觉,在临床上无论是患者本人的口头描述,还是经管医生的书面表达,都比较难以准确客观地记录反应。按照目前相关研究,疼痛主要包含疼痛的部位、疼痛的程度、疼痛的性质、疼痛的发作频率、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加重或缓解因素以及疼痛的伴随症状等[1]。现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各种主观评定量表进行较模糊的描述表达,其主观性及不稳定性显得可靠性不强。因此,描述疼痛的客观化工具显得很是重要,能较客观的描述疼痛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医用红外热成像,通过接收人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清晰准确地将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值记录到图像上[2],并能对其图像上任一点或面进行温度测量及后处理,提供客观的影像学图像,经过专业人员能间接地分析判断人体可能出现的相关病症,从而达到临床辅助诊断的目的。查阅相关文献,红外热成像目前主要用于神经相关疾病、血管相关病变、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变、肌筋膜炎等多种疼痛综合症、运动组织损伤、皮肤相关疾病、乳腺癌等疾病的诊断方面[3-4]。其中在骨关节病变中,以膝关节炎、脊柱炎等文献报道多,未发现慢性踝骨关节炎的研究报道;也未发现其联合冲击波治疗慢性肩周炎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检测研究慢性踝骨性关节炎的图像特点以及其联合冲击波治疗慢性肩周炎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探讨红外热成像对疼痛部位的辅助诊断作用以及可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研究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仪检测不同部位的慢性踝骨性关节炎和健康人的温度值,进行对比研究慢性踝骨性关节炎的红外热像的图像特点;另外检测不同部位的慢性肩周炎的温度值,联合冲击波针对性治疗,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探寻其能否提高慢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将符合标准的36例的单侧慢性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作为试验组,32例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样本的双侧踝关节四个(前位、后位、内侧、外侧)不同部位进行检测。按矩形面积测温法,检测两组双侧足踝不同区域温度数据。计算并统计比较两组样本的相关数据。2.将符合标准的慢性肩周炎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试验组为红外热成像诊断联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冲击波治疗。测量记录并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NR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研究结果:1.在慢性踝骨性关节炎检测方面:试验组内双踝温度差值,前位和外侧患踝较健踝温度值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前位温度差值ΔT为.4 2?.16℃,外侧温度差值ΔT为.3 9?.17℃),后位和内侧患踝较健踝温度值轻微下降(无显著性差异,后位温度差值ΔT为.1 6?.06℃,内侧温度差值ΔT为.1 6?.06℃),而对照组内双踝温度差值ΔT前、后、内、外分别为.1 1?.06℃、.1 2?.05℃、.0 9?.04℃、.0 9?.05℃,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双踝前位和外侧的温度差值有显著性差异,在双踝后位与内侧的温度差值无显著性差异。2.红外热成像对疼痛定位诊断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红外热成像对浅表组织(关节等)的不同部位的具体温度变化有指向作用,可利用该技术在治疗前和治疗中进行检测,指导临床治疗部位的定位,避免对其非病变(炎症等)部位进行非必要治疗。3.在联合冲击波治疗慢性肩周炎方面:治疗后1个月(P(28)0.018(27)0.05)、6个月(P(28)0.021(27)0.05)、12个月(P(28)0.037(27)0.05)疼痛NRS评分比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及外展的活动角度明显增大,两组比较也显著性差异;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后1个月(P(28)0.024(27)0.05)、6个月(P(28)0.021(27)0.05)、12个月(P(28)0.023(27)0.05)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经治疗后ADL评分均达到90分以上,自主生活能力基本恢复。结论:红外热成像检测慢性踝骨性关节炎仅在踝关节的前位和外侧部位有显著性差异。另外,红外热成像诊断联合冲击波治疗慢性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综上,红外热成像对骨关节疾病的疼痛部位有定位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部位选择有靶向作用,联合冲击波治疗可提高诊治慢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