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最常见的危重症,伴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医疗费用。对ARF发病状况、治疗情况、高危因素和预后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可提供疾病发病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为疾病治疗的标准化和干预的合理化以及政府行政部门对有关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九十年代在意大利做的一项包括65家医院在内的前瞻性新生儿ARF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医院出生的所有活产婴儿中ARF的发生率为2.2%,病死率为14.6%;美国一项基于人群基础上的新生儿ARF的回顾性调查报道,机械通气新生儿占所有出生活产婴儿的1.8%,病死率为11.1%,平均医疗费用为$51,700;在加拿大17家三级NICU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报道,NICU中 43%的患儿接受了呼吸支持,其中包括nCPAP。目前国内缺乏关于新生儿ARF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而以上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地区的发病情况和发病规律,因此,获取流行病学资料具有现行的实用价值。
提供一年间所有入住该院NICU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儿的人口学特征资料,以了解ARF在该院的发病率,主要疾病构成、病死率,病死高危因素、选择性的呼吸治疗以及预后等。并与全国同期的调查结果以及国外的资料进行比较,以期发现医疗机构间的差异性和改进途径,并为今后 NICU 资源配置,临床实验的设计提供有用信息。
方法:本研究属于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即在2004.3.1-2005.2.28共计12个月间,对所有收入该院NICU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306例患儿进行分析。ARF定义采用1986年9月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杭州)拟定的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NICU 病人收入标准按照结合霍普金斯儿童医学中心NICU指南 2000-2001 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 的收治标准。在此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一年间收入该院NICU的患儿共852例,并以此作为同期新生儿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基数。资料收集采用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前瞻性资料搜集,资料收集包括患儿的基本特征、母亲产前疾病情况、出生时情况、疾病诊断、选择性的NICU临床治疗情况、SNAPPE-Ⅱ评分、病人预后和疾病负担等。在入选病例后准确、完整地填写调查表各项至病人出院或死亡,在完成调查表的填写后登陆根据特殊程序设计的数据录入网页,进行数据输入和呈递。完成全部调查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并应用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患儿人数或率,以及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表示。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区间估计运用二项分布。对连续性变量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法,分类数据的单变量分析采用双侧 Pearson 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病死高危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论:本调查资料表明,在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共计12个月间,新生儿ARF在该院NICU的发生率为35.9%,ARF在早产儿、低体重儿和男孩中的发病率较高,在所有引起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疾病中,以呼吸窘迫综合征、羊水吸入性肺炎、以及社区感染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机械通气模式目前nCPAP和常频通气仍为第一首选,肺表面活性物质在RDS患儿中的应用仍不足50%, ARF在NICU的病死率(包括院内死亡和放弃治疗)为37.3%,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本次调查真实地反映了目前该院 NICU 新生儿的救治状况,提示目前在救治此类呼吸危重症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的NICU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具备 NICU设施的条件下,如果进一步开展并应用一些呼吸救治新技术以及新模式,可以将最危重的ARF救治成功率进一步提高,而且要在提高新生儿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把降低 ARF患儿死亡率的突破口转移到加强围产期保健方面,加强孕妇的保健意识,重视产前检查,提高产前检查的质量,并早期实施干预,从而进一步降低与围产关系密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的纵向队列研究,提供了该院NICU连续12个月间患有ARF的306例患儿的基本资料,报道了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发生率、疾病构成、治疗情况、病死率、预后以及病死高危因素的分析,获取的信息可反映目前新生儿呼吸危重病的诊治水平,并为今后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奠定基础,也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真实地反映目前国内的新生儿救治状况,从而引起政府和社会给予围产以及新生儿医学更多的关心支持与经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