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贯问题一直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连贯问题中争论的焦点在于连贯(coherence)和衔接(cohesion)的关系上。早期的语篇研究学者将衔接看作是连贯的必要手段,1976年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标志衔接理论的创立。他们在书中明确指出:一段文字要成为语篇,那么其中必然存在衔接手段。Halliday和Hasan的阐述使他们无法解释许多语言现象中连贯性的存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衔接不一定能够保证连贯;同样,看似没有任何衔接手段存在,语篇仍旧可以被看作是连贯的,可以说,关于连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衔接既非连贯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亦非其必要条件。因此其他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连贯问题进行研究。比方说Reinhart (1980)和Ehrlich(1990)等将语篇的连贯性分为显性连贯(explicit coherence)和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两大类。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对于连贯的研究多是关注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视角。实现语篇连贯的方法技巧有很多,象似性就是其中之一。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来的,并在不断发展。实际上,关于语言象似性和语言任意性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并将其视为统治整个语言系统的首要原则。后来,不少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象似性,语言实际上是对外界的直接反映。象似性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语言的象似性可以把语篇的形与意结合起来,在增强了直观性的同时,也使语篇更加连贯。从象似性的视角看语篇的连贯,有助于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彰显,有助于形式附加义和示意效果的传递与强化。本文试图探索象似性,语篇连贯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综合性、多角度的研究框架。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更多的语言学家对人类的认知更加关注,并在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当中更多地引入认知方法,这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象似性及其语篇连贯问题进行探讨,从这一视角来讨论连贯问题具有其它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因为我们可以从人类的认知入手更好地理解连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