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筝曲《定风波》是以演奏者角度,根据诗词历史人物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古筝协奏曲作品。该乐曲由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邓翊群老师创作于2015年8月。作品中运用新兴理性的双乐器写作平衡概念,采用筝与钢琴交互写作的理念与作曲方式,使之区别于其他古筝协奏曲,让古筝与钢琴旋律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音乐气质蕴含苏轼这一淡迫名利的中国文人形象与豁然旷达的精神内涵。乐曲描绘风雨将至情绪沉闷,继而风雨袭来低迷情绪逐渐抒发,尾声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筝曲《定风波》是以演奏者角度,根据诗词历史人物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古筝协奏曲作品。该乐曲由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邓翊群老师创作于2015年8月。作品中运用新兴理性的双乐器写作平衡概念,采用筝与钢琴交互写作的理念与作曲方式,使之区别于其他古筝协奏曲,让古筝与钢琴旋律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音乐气质蕴含苏轼这一淡迫名利的中国文人形象与豁然旷达的精神内涵。乐曲描绘风雨将至情绪沉闷,继而风雨袭来低迷情绪逐渐抒发,尾声雨过天晴心情舒畅怡然,在音乐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曲作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细腻多变的内心情感,听众与演奏者都为之着迷。该作品无论从创作手法、音乐素材、演奏技法还是情感表达方面作者都独具匠心,值得笔者深入分析。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筝曲《定风波》,第一部分为作品概述,由乐曲背景与作品分析两部分组成,介绍该作品音乐内容及情感表达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表达词意和蕴含情感异曲同工,同样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首古筝协奏曲在创作手法上运用双乐器写作的平衡概念,使钢琴与古筝相得益彰,将旋律完美融合。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作品中情与景的音乐素材,将音乐内容中具体的音高素材与音乐理论相结合,分析音乐情感并结合演奏经验指导演奏实践。第三部分是《定风波》乐曲素材“情”与“景”的理解与表达,笔者详细论述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以乐曲为本,将“作曲家—演奏者—听众”三者互相联系,把握好曲作者邓翊群的创作意图,通过演奏使听众感受明确的情感表达。愿本文对乐曲《定风波》的解读,能够给予喜爱该作品的演奏者们更多帮助。
其他文献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为大众提供服务的总称,是推动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和加快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也是有效促进广大农民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就业创收、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必须依托农村现状以及自身资源条件,利用并且挖掘出极具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从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贾家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良好成效,根据实地情况实施乡村振兴,打造成了中国最好的乡村
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本节选自H·弗洛里斯·科恩所著的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科学革命之编史学研究》)一书。该书从史学的角度论述了科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属于科学哲学文本,语言论述性强、逻辑缜密,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这些特点给笔者翻译该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次翻译实践是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语境关系、语言结构
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状态,是学生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的统一体。低学习投入与风险行为、留级、辍学、低心理健康水平、低学习成绩相关。近年来,学习投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以往研究表明,学习投入既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自身息息相关。其中师生关系、学业韧性和智力内隐观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但是对于这些因素作用于学习投入的机制还鲜有学者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师生关系、
和制汉语于平安时代登上了日本的历史舞台。此后,和制汉语的数量与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特点。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幕末·明治初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代表着西方文明的新概念、新事物大量涌入日本。在此背景下,为了尽快学习并普及这些新概念与新事物,日本人通过翻译外文书籍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和制汉语。幕末·明治初期诞生的和制汉语不仅丰富了日语词汇,而且对近代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加剧,影视剧跨文化传播逐渐成为各国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各类影视产业扶持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剧走出国门。历史剧作为众多影视剧题材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承载着更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内涵,成为了许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观众更倾向于选择的题材。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历史剧《清平乐》第五集至第七集的字幕为研究语料,其中的人物对白采用了半文半白的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及表现形式均呈现不同的特点。在英译汉时,译者既要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亦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还需考量目标读者群体的社会背景。然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常会发现,英语固有的形式结构会给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句式转换带来许多障碍,尤其当英语原文的句法比较复杂时,译者通常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信息结构,而难以充分理解英语语篇内容,产出的译
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在诸多地方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探索经验,梳理不同地区的实践举措,适时对相关经验加以总结显得尤为必要。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且政府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承担重要职责。基于此,借助政府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国内相关建设经验进行深入探讨,为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更多地区积极高效开展建设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在学习型城市研究背景基础上,明确研究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s.244 No.11)是李斯特所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中的一首,体现了吉普赛民族风格。本文以《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调研以及自身在平时练习、演奏方面的体会,再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将本文分为三部分,从作品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声音响等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从该作品中的各个段落出现的相关技术难点进行梳理与分析,例如震音、装饰音、华彩、双手八度等;最后对上一章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创作的音乐涉及各种体裁,在歌剧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唐璜》是继《费加罗的婚礼》之后又一部经典的歌剧之作。莫扎特运用独特的音乐手法刻画了歌剧《唐璜》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丰满的便是主人公矛盾的人物性格,通过对莫扎特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笔者了解到莫扎特反抗精神的萌芽和外延。虽然《唐璜》不可避免地涉及社会道德伦理问题,但其出发点并不是使人知善恶,而是让人得到审美愉悦
在协会实体化的大趋势下,民间武术组织在改革进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民间武术组织深入剖析,探究民间武术组织趋向真实的存续规律。本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收集民间武术组织资料,并使用扎根理论、数理统计法对资料进行深度分析,针对太原市形意拳协会的存续得出5个核心原因:(1)成员的经济条件是协会存续的基础;(2)武术精神是协会存续的核心动力;(3)形意拳传承人的传承关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