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为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各高校致力于寻找创新型教育改革方式,在这个背景下,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教培模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区域认知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空间载体,区域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区域认知视角下的空间教学研究是地理教学重要领域,也是地理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为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各高校致力于寻找创新型教育改革方式,在这个背景下,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教培模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区域认知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空间载体,区域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区域认知视角下的空间教学研究是地理教学重要领域,也是地理研学活动研究重要方面。现有区域认知视角下研学案例存在研究方法不够丰富,案例设计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活动方案呈现不够鲜明等不足。而以徽州古村落为代表的小尺度地域单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地理事象,符合高中生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规律。因此,本文针对上述现有研学案例设计存在的不足,以西溪南村、宏村、碧山村等为研学区域,设计了徽州古村落研学旅行案例。首先,在理论层面,提出了区域认知视角下小尺度地域单元地理研学的一般方法,研判了区域典型特征,构建了区域分析框架,设计了区域研学任务,识别了区域存在问题并探索了区域发展路径,以“导”“研”“展”“评”四段研学课程结构作为研学案例设计的流程结构,确立案例设计流程。其次,在实践层面,以地理课标为纲领指导,以高中地理教材为核心素材,以地理研学活动为实践形式,依照区域认知视角下小尺度地域单元研学的一般方法,围绕西溪南村、宏村和碧山村的区域典型特征,确立了各案例的研学目标,并分别设计了西溪南村环境地理、宏村文化地理、碧山产业地理研学案例。最后,在评价和成果层面,设计了过程性定性评价和终结性定量评价体系,将自主考题和高考相关试题纳入研学评价,完善了研学评价的形式,加强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系,强化了研学活动的针对性,并设计了教师版研学活动教学详案和学生版研学活动单,为教师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方案,为学生进行研学活动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活动材料。本文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地理课外教学内容,拓展了小尺度地域空间单元研学旅行案例,完善了研学旅行活动反馈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以区域认知为核心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地理区域空间教学的效度,有利于发挥地理研学旅行的学科教研价值,为高校地理教育改革以及中学地理研学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案例设计。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及探索价值。
其他文献
大概念不是具体的概念,而是隐秘在知识背后的核心思想、规律等,它能将细碎的知识按照与大概念的逻辑关系联合起来,形成有意义的框架,因此理解和应用大概念直接体现了核心素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核心素养的落实。故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将大概念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随着
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提出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标志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课标提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区域认知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是认识地理空间、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方法,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单元教学以教材单元为基础,教师灵活整合知识相关性内容,整体统筹教学计划,通过多课时的教学活动设
高中是大学教育的预备阶段,只有高中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才有利于大学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从而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优秀人才。因此了解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情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但从现有文献看,有关我国高中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状况的综合研究很少,并且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都是常规心理测量工具,然而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作为心理特质,采用
高阶思维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是跨学科素养中个体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本研究以地理-生物跨学科教学一线教师、教育研究专家和高校地理教师所构成的专家团为依托,在系统梳理高阶思维素养相关理论、跨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制定初中生高阶思维素养的评价标准,以地-生跨学科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简单、重复的机械性工作已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人们利用高阶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的事物。在学科教育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流行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核心,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创设了有
由于学制设置以及初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差异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断层现象长期存在。在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与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都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这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提供方向。本文选择区域认知素养中的区域位置这一要素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策略探索与研究,通过调研中学生区域位置认知水平考察现状与区域位置认知素养培养现状,发现区域位置认知素养在实际衔接
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思想,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任务。目前信息时代背景下,视频资源丰富可取,尤其是纪录片资源质量较高,内容和情感价值观上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契合。经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关纪录片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深入分析纪录片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全过程,着重探究纪录片资源库的建设以及纪录片资源的课堂运用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地理实践活动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受到行业专家和地理教师的关注。新课标明确指出社会调查活动是帮助学生发展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师应该将社会调查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活动,应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已成为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理课程方面而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信息素养不仅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高中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是地理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中学地理课程完善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对培养高中生地理信
可持续发展源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可接受性的深刻理解。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消耗严重的今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而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至关重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模块,开展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也是呼应了新课程综合性改革。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借助微视频的线上教育形式来推进指向可持续发展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