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作为“血液循环系统”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部门不仅有融通资金的作用,同时也有引导各地区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作用。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经济长期以来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格局:强劲的国民经济增长,制造业发达、服务业繁荣的局面与相对落后的农业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农业生产技术、农村面貌还是农民生活质量都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发展“三农”,政府近期频繁出台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此时是农村地区信贷市场面临着变革的时期,在此时期研究该市场,对理解农村金融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从微观角度研究分析当前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户的借贷行为,同时分析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正规金融机构是如何分配贷款额度的;并探索农业贷款对农户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国内关于农户信贷市场的微观研究还很少,大部分的学术成果是从宏观层面研究农业信贷投放量和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的重点是研究市场中影响微观个体决策的因素,以及信贷供给对农户产量的产出效应,并且通过结论得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地区信贷市场概况进行研究,包括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两个部分。对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更清楚的理解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是从宏观角度对目前我国农村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描述,分析结论是我国农村地区信贷供给严重不足,供需缺口正在扩大。同时资金流动偏低的农村地区还存在资金流失问题,大量的资金被金融机构吸收之后转而投向城市市场,造成农村地区经济的“贫血症”。现状令人堪忧,因此研究微观层面的借贷行为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很有意义。 接下来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微观计量模型尝试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行为(2)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行为以及(3)贷款对农户的农业产量的影响。研究的模型和方法论建立在综合很多参考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的微观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住户收入调查问卷》的数据,300个样本数据分别选自中国东中西部的山东、安徽和四川省。 (1)研究需求方(农户借款人)行为的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户主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牲畜价值的估值、家庭拥有的耕地面积是决定农户的借款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其他一些因素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对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不显著。(2)研究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行为决策的Prob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决定性因素是耕地面积、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社会地位和总资产。300个样本中有63.67%的农户存在资金约束,只有36%的农户不需要借贷。(3)在贷款影响农户产量的研究中发现,流动性水平、耕地面积、总资产和成年人口数量四个因素决定了农户的信贷约束状态。对于无约束的农户:耕地面积和户主受教育年限是影响农业产量的决定因素;而对于有约束的农户:耕地面积,总资产,成年人口和流动性水平是影响其农业产量的关键因素。特别地,流动性水平对农业产量的弹性非常大,可见增加资金流动对提高受约束农户的产量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进而证明了在农村地区增加信贷的积极作用。 最后,在了解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根据微观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地区信贷市场的政策建议:(1)逐步允许农村土地流转权和住房作为贷款抵押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畴,提高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透明度;(2)引入竞争机制,不遗余力地发展农村正规金融市场,规范民间借贷,同时健全农村地区保险体系,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3)保证农村地区教育的公平发展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建立农村地区人才引进机制,推广科学技术;(4)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和政策优惠力度,将长期涌向城市的劳动力和资金吸引回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微观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地区的借贷市场双方的行为,国内大多数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第二,使用入户调查数据,从农户的调查数据出发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需求。大部分的国内研究使用正规金融机构历年的财务数据分析,很难了解农户真正的资金需求,也无法知道非正规借贷是怎样影响这个市场的。第三,用计量的方法估算农村信贷对农户生产的产出效应是多少,并且应用切换回归模型将农户分为两类,能够更精确地估算借贷对农户生产的产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