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和谐纪律管理指融合“和”与“谐”的两方面因素,遵循解决学校纪律管理问题的双规则,即用优化思路解决学校纪律管理中客观科学的一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学校纪律中管理中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学校纪律管理有效性的同时,要力求体现人文性。具体说,就是要把学校纪律管理的“刚”与人文管理的“柔”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和谐运转,实现师生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和谐成长。学校和谐纪律管理的提出既有其深厚的理论与现实背景,也有其迫切的学校纪律管理的实践基础。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来看,学校和谐纪律管理的实践不仅有其必要性——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反映,也是和谐校园构建的要求,更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应有作为,而且也有其可行性——既是和谐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外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体现,更是广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在学校纪律管理实践的反映。而从学校纪律管理的实践来看,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诸如:注重纪律执行,忽视纪律制定;注重惩罚功能,忽视预防功能;注重刚性管理,忽视柔性管理;注重统一要求,忽视学生个性;注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权利;注重管理效率,忽视程序公正注;重处理学生,忽视分析心理;注重纪律处理,忽视学生帮教,注重管制学生,忽视学生自律;注重专职管理,忽视全面育人等十大问题。学校纪律管理的问题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制度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等影响。当前,随着和谐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以及广大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中学构建和谐纪律管理模式已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对个案学校纪律管理改革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总结的基础上,初步概括了学校和谐纪律管理模式。在纪律管理的理念上,强调从工具性转向发展性,包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他律走向自律、从静止走向活动、从暂时走向持久;在和谐纪律管理的环节上:主张奠和谐之基的纪律文本制定、打预防之针的纪律制度宣教、引听证之制的违纪问题处理、补亡羊之牢的受处分学生的帮教、促质变之量的纪律处分撤销、更否定之新的纪律文本修订;而在和谐纪律管理的实践原则上,力求遵循科学性、公平性、人本性、发展性、激励性、预防性、权变性、立体性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