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小板值变化规律,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从而进一步探索血小板在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以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汇总2013年06月至2014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诊断为肝炎肝硬化(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及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189例次、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75例次、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59例次,共323例次,并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每位患者的基本资料、体征、常见并发症(包括原发性肝癌、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胆石症、感染、电解质紊乱)及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值、红细胞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值、血小板值、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De Ritis(AST/ALT)比值、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值、总胆红素值、白蛋白值、前白蛋白值、血糖值、甘油三脂值、肌酐值、血钠值、血钾值、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脾脏厚度、门静脉主干内径长度、脾静脉内径长度等)。分析血小板值变化的相关因素。SPSS22.0统计软件用于统计分析:两个不同组计量资料之间的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之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RⅹCc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水平((93.35±56.21)×109/L)低于健康体检者((213.82±55.7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伴有脾脏增大、肝性脑病、胆石症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低于对应不伴有脾脏增大、不伴有肝性脑病、不伴有胆石症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伴有原发性肝癌、电解质紊乱患者的血小板水平高于对应无原发性肝癌、无电解质紊乱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小板值与白细胞值、红细胞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值、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血钾呈正相关,与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De Ritis(AST/ALT)比值、总胆红素值、血糖值、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脾脏厚度呈负相关。结论:1.肝硬化可导致血小板水平下降;2.脾脏增大、脾脏功能亢进并非引起血小板降低的唯一因素,酒精、病毒、自身免疫因素、肿瘤细胞、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均可对血小板水平造成影响;3.血小板可作为评估肝硬化患者并发症以预后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