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汉长安遗址保护规划的空间营造探讨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x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汉长安城遗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考古保护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中。但是由于大遗址的规模巨大,历史距今遥远,在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上实质性的可操作保护很难进行。由于作为大遗址内历史遗存主体内容的空间形态遭受的破坏却一直进行,大遗址的历史特征正在慢慢消失。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和遗址外改革步伐的加快,遗址内外的发展不协调,对大遗址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解决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变的迫在眉睫。空间作为城市形态中比较深层的物质内容,是遗址内涵反映的一个的重要方面。借助于空间的研究有可能从新的角度对大遗址的保护给予帮助,从而使大遗址在保护中更充分的传达其本原的历史信息。 论文通过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在汉城大遗址考古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去系统化分析汉城大遗址的空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空间关系图解提出了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空间层次的建议,对大遗址的空间进行层次划分在各层次提出空间规划保护的意见和在空间控制体系做了有益的探索。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论文首先在引文部分进行问题的提出——汉城遗址保护的窘迫和种种困境,然后在第二章对国内外在大遗址空间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理论发展与实践的介绍,接着在第三章中转入对空间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在空间基础上引入遗址保护空间感知的方式、“空间关系学”,引入“空间句法”的理论为第五章的分析作准备;然后在第四章详细介绍汉长安城的考古现状。 通过第三章、第四章在理论与现状的铺垫下,在第五章引入“空间句法”理论进行汉城遗址空间环境的特质研究,制定汉城遗址的空间体系框架。通过对安阳殷墟和汉阳陵进行空间分析的横向比较,建立汉城遗址的“关系图解”,借鉴“关系图解”对大遗址内各因素进行分析,推出汉遗址各个遗址区的空间图解,并且详细分析各遗址区的连接度和深度值,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并提出空间规划的建议和措施。 第六章在第五章空间环境特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汉城遗址的保护原则,空间体系框架,并依据体系提出建议,指出将保护与发展的结合对保护的必要。
其他文献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城应运而生,在风起云涌的大学城建设高潮暂告一段落后,当我们还在品味着大学城所带来的种种惊喜时,也渐渐感觉到了大学城里的某些不和谐隐患。改革
本文就近来在市场上热销的单身公寓展开讨论。对于青年人来说,这种居住形式是一种过渡的生活状态下必然产生的形式,但却不是一种过渡的产品。青年白领阶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大空间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大空间建筑的建设日新月异,随着实践的深入,大空间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势必需要更多的大空间
在当今社会,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资源的逐渐匮乏,严峻的现实状况使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于是,人们开始在建造活动中有意识地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木材便是
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传统的破坏已经愈加明显。伴随着全世界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本土建筑的冲击不容忽视。  青
过街楼是一种特定建筑的统称,是很常见的建筑形式。它跨路而建,底层可以通行,内部可以停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住区过街楼往往是住区的出入口,在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
学位
19世纪末,工业革命打破了原有的城镇平衡状态,城市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田园城市并不是单纯是要规划一个风
本文主要以快速发展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快速发展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规划需求,从而得出快速发展地区的规划目标、规划重点。理论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快速发展地区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渐发展,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大量占据农田用地和生态环境。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越发失调,由此触发了一系列人口,居住,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等问题。尤其是在生
苏北地区的滞后发展已成为阻碍江苏全面实现小康的最大障碍。加快苏北的城市化发展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十一五”时期的振兴苏北的战略方针之一。   城市与乡村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