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汉长安城遗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考古保护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中。但是由于大遗址的规模巨大,历史距今遥远,在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上实质性的可操作保护很难进行。由于作为大遗址内历史遗存主体内容的空间形态遭受的破坏却一直进行,大遗址的历史特征正在慢慢消失。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和遗址外改革步伐的加快,遗址内外的发展不协调,对大遗址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解决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变的迫在眉睫。空间作为城市形态中比较深层的物质内容,是遗址内涵反映的一个的重要方面。借助于空间的研究有可能从新的角度对大遗址的保护给予帮助,从而使大遗址在保护中更充分的传达其本原的历史信息。
论文通过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在汉城大遗址考古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去系统化分析汉城大遗址的空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空间关系图解提出了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空间层次的建议,对大遗址的空间进行层次划分在各层次提出空间规划保护的意见和在空间控制体系做了有益的探索。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论文首先在引文部分进行问题的提出——汉城遗址保护的窘迫和种种困境,然后在第二章对国内外在大遗址空间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理论发展与实践的介绍,接着在第三章中转入对空间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在空间基础上引入遗址保护空间感知的方式、“空间关系学”,引入“空间句法”的理论为第五章的分析作准备;然后在第四章详细介绍汉长安城的考古现状。
通过第三章、第四章在理论与现状的铺垫下,在第五章引入“空间句法”理论进行汉城遗址空间环境的特质研究,制定汉城遗址的空间体系框架。通过对安阳殷墟和汉阳陵进行空间分析的横向比较,建立汉城遗址的“关系图解”,借鉴“关系图解”对大遗址内各因素进行分析,推出汉遗址各个遗址区的空间图解,并且详细分析各遗址区的连接度和深度值,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并提出空间规划的建议和措施。
第六章在第五章空间环境特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汉城遗址的保护原则,空间体系框架,并依据体系提出建议,指出将保护与发展的结合对保护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