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加拿大互惠学习项目是由加拿大温莎大学许世静教师与康纳利教师向加拿大社会保障局申请的一个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研究中国与加拿大两国的基础教育,通过比较教育的异同点,以达到促进两国互惠成长的目的。在中国,参与该项目的大学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等。科学是该研究项目一个研究方面。科学组的研究团队主要由加拿大温莎大学Prof.Geri与李远蓉教师负责。科学组主要研究任务是通过比较科学组姊妹校对的科学教育中的异同点,促进中加双方科学教师的成长。实际课堂教学一直都是中加双方科学组感兴趣的焦点之一,通过实际课堂的研究,进行课堂的同课异构的比较。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时机,研究提问有助于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加拿大互惠学习项目背景下,选择中方科学组姊妹校——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选择初三化学两位教师,N教师与D教师,其中,N教师是一位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D教师是一位入职3年的教师。立足于初三化学实际课堂,通过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记录两位教师在实际过程中关于课堂提问水平层次的高低,并基于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对两位教师提问水平进行分析。关于Qu:Est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可查阅到的文献当中还是比较少,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期待在能够弥补该教学策略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的文献不足的缺陷。本文中结构分九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该部分中总共分4个小部分,在第1小部分中分析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在第2小部分中简单论述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第3小部分中确认本研究需要研究的问题;在第4小部分中明确本研究将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在该部分中中共包括3个小部分,在第1小部分中主要从化学课题提问以及Qu:Est教学策略2个方面论述国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现状;第2小部分主要论述国外关于此研究的研究现状;第3小部分中,主要界定本研究中涉及的几个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在该部分中主要是论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与塔巴教学模式。第四部分是制定课堂观察量表。在该部分中包括2个小部分。在第1小部分中论述课堂观察量表制定的依据,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主要依据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特内设问模式、Qu:Est教学策略内涵。在第2小部分中,论述课堂观察量表的完善与修订。通过预观察以及与专家讨论,完善课堂观察量表。第五部分是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部分。在该部分中包括2个小部分。在第1小部分中主要分析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三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的要求;在第2小部分中主要分析初中化学人教版对知识的认知水平的要求。并通过对化学课程标准以及化学教材知识水平分析,并据此分析与评价实际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所设计问题水平。第六部分是实际课堂记录整理分析。在该部分中以制定好课堂观察表进入实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并将两位教师的提问水平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两位教师所设计问题水平进行对比。第七部分是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第1小部分中,按照初中化学教材各个章节内容的编排方式,基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对N教师与D教师进行比较。在第2小部分中,选取实际课程——《金属与金属材料》与《化学方程式》两个章节进行分析,将两位教师在此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统计,以期挖掘在提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第八部分是研究结论及其建议措施。在第1小部分中,通过基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对两位教师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N教师更加侧重于理解水平与分析水平,D教师更注重知识水平;(2)N教师问题水平平均值高于D教师问题水平平均值;(3)两位教师能基于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设计问题;(4)两位教师提出问题的教学时机大致相似等结论。在第2小部分中,挖掘教师在实际课堂提问存在不足,研究得出中存在以下不足:(1)提问的随意性;(2)问题的有效性有待提高;(3)提供学生思考时间短;(4)对学生回答缺乏反馈;(5)缺乏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认识;(6)缺乏基于学生回答进一步设问等问题。在第3小部分中,针对不足,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提高教师设置问题的有效性;(2)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回答与及时评价;(3)教师要根基问题实际情况灵活提供学生思考时间;(4)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设置问题难度;(5)教师提问语言表达规范灵活;(6)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设置问题;(7)基于学生回答进一步设计问题;(8)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回答及时反馈等建立措施。第九部分是总结与展望。总结本研究的结论与特点。客观评价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弥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