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适应高原航空装备的使用要求,提高高原地区航空发动机性能,探寻提升高原环境下燃烧室点火性能和燃烧效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本文针对高原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工作特点、技术难点以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驻涡稳焰技术的高原型涡轴发动机燃烧室—斜流驻涡燃烧室。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围绕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斜流驻涡燃烧室流量分配、流场组织、油气混合、结构特点、燃烧性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高原航空装备的使用要求,提高高原地区航空发动机性能,探寻提升高原环境下燃烧室点火性能和燃烧效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本文针对高原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工作特点、技术难点以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驻涡稳焰技术的高原型涡轴发动机燃烧室—斜流驻涡燃烧室。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围绕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斜流驻涡燃烧室流量分配、流场组织、油气混合、结构特点、燃烧性能规律及部分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应用理论分析得到了斜流驻涡燃烧室的空气流量分配方案、油气方案和气动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多结构多参数下燃烧室性能计算,得到了斜流驻涡燃烧室初步方案;开展了燃烧室模型试验件核心部件结构设计,包括整体结构、凹腔结构、掺混段结构、供油结构和冷却结构;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完成了模拟高原慢车条件下三头部斜流驻涡燃烧室的冷态流动特性研究,获得了燃烧室冷态流场宏观特性及细节特征。凹腔中流场结构具有三维特征,且随速度和压力变化保持不变。在主流流通截面凹腔中形成了双涡流动结构,联焰板截面为单涡流动结构,在展向方向表现出单双涡结构交替出现特征。无量纲速度分布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类似,进一步说明了流场的稳定性;凹腔中顺流区的速度要高于逆流区,最大速度为0.3倍的进气速度。采用高速摄影仪,完成了凹腔内点火过程和火焰形态研究。斜流驻涡燃烧室的点火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具有足够大小、温度和一定传播能力的核心火团;第二阶段是核心火团点燃点火电嘴所在凹腔,第三阶段是火焰从点燃的凹腔区域传播到相邻的未点燃的凹腔区域,整个燃烧室凹腔都充满火焰;从火焰图像中可以看出凹腔内具有稳定的涡系结构,燃油可以在凹腔中稳定燃烧,足够的后进气穿透深度可确保强烈的回流运动使高温热产物驻定在凹腔中,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凹腔后进气在整个驻涡燃烧室凹腔内气动结构设计、回流区的稳定和增强旋涡强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试验研究了模拟高原慢车条件下三头部斜流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在试验工况下,总压损失系数基本上与进气速度呈2次方关系;流阻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其数值维持在2.1左右;不同进气速度和油气比下出口温度分布在径向高度上都呈现为中间高、两端低,温度峰值在0.6倍燃烧室出口高度处;贫油和富油状态下出口温度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温度的不均匀度增加;在试验工况下,点火油气比主要在0.005~0.018之间变化;贫油熄火油气比在0.0016~0.00437,燃烧效率在96.3~97.7%;随着温度升高、压力升高、速度降低,燃烧性能都有明显的改善。完成了模拟高原环境下全环斜流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研究,总结了性能变化规律。低压下,燃烧室内压力分布基本一致;常温条件下,燃烧室点火压力可到35.3 k Pa,相应的海拔高度接近8000m;压力降低带来的对点火不利的影响并未通过温度的升高来弥补;低压环境下,随着压力降低,点熄火油气比迅速升高;温度升高,点熄火油气比迅速下降,对点熄火性能的提升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试验工况范围内,燃烧效率都高于96%;综合试验研究结果,全面分析了燃烧性能与进口参数和油气比之间的关系,并以关系式的形式体现出来。完成了模拟高原环境下斜流驻涡燃烧室性能计算。通过冷态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可知,进口压力降低,燃烧室内流量分配和流场结构变化不大,但进气速度增加,进气密度下降,总压损失增加;另外,燃烧室内燃油驻留时间增加,燃油到掺混孔附近才能蒸发完全,这不利于凹腔建立稳定的点火源,凹腔内化学反应速率和燃油蒸发速率都会降低,不利于斜流驻涡燃烧室点火和稳定燃烧。从热态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压力降低,燃烧室内流量分配和流场结构发生变化,出口平均温度降低;从温度场和各组分浓度分布来看,凹腔内燃烧区温度降低,不利于新鲜燃油的雾化和蒸发,不利于斜流驻涡燃烧室高效燃烧。本文提出了适应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斜流驻涡燃烧室方案,提高涡轴发动机燃烧室高原起动性能,匹配高原燃烧特性。揭示了高原低压低氧斜流驻涡燃烧室流场特性,掌握了凹腔内流场结构及速度分布随气动参数的基本变化规律。获得了模拟高原环境下气动参数和供油参数下全环斜流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变化规律,得到了燃烧效率、点火、熄火性能参数和气动热力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
其他文献
火星探测是继月球探测又一个地外星体探测热点,其代表当前航天技术的制高点。而火星着陆器性能优劣决定了探测器软着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探测计划的开展。火星着陆器的着陆缓冲机构作为着陆器最为核心的部件,是火星探测器实现软着陆的核心技术载体。鉴于火星星表环境复杂,存在大量石块、风尘以及漂浮物,且地球与火星间无法实时通信监控着陆,这对火星着陆缓冲机构设计、软着陆缓冲特性及其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
直升机以其飞行灵活性通用于世,但也伴随着一些特有的问题如:振动水平高、噪声大和严重的结构疲劳问题。旋翼是直升机的主要激振源和噪声源。低振动、低噪声是直升机旋翼设计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目前,旋翼减振降噪设计技术仍然是直升机工程设计中尚未完全攻克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本文运用现代优化技术,建立了一种旋翼多学科综合设计方法,旨在通过高效集成的设计信息交互策略,消除学科间的孤立描述,实现多学科的协同耦合关系,
随着现代飞行器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其制造、维护保障成本越来越高。为了以更加经济有效的方式满足任务需求,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是否配置该技术已成为衡量飞行器先进性的一种标志。机体结构作为飞行器的支撑平台,是飞行器PHM技术的重要研究对象,对其关键结构的疲劳裂纹扩展进行准确预测是实现PHM的核心技术之一
拓扑节线半金属材料由于其独特的鼓面膜表面态在高温表面超导、表面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已经成为当前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对节线半金属材料的报道不断涌现,但是对于这些拓扑材料在不同表面上的复杂表面态以及其力电耦合调控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而这些对于充分认识和应用材料的表面态特性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紧束缚近似分析,对五族单质半金属家族、反钙钛矿节线结半金属Cu3Pd N以及
复合材料因其比强度、比刚度高等优点,已逐渐广泛用于航空、汽车、船舶等领域,而日益增长的复合材料应用需求对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采用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准静态载荷以及疲劳载荷下的复合材料损伤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复合材料多向损伤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损伤类型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预测了准静态载荷与疲劳载荷下的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规律以及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并根据试验
高校科技产出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而科技产出的管理和激励需要依靠科学的评价机制。基于此,构建高校科技产出绩效测评指标体系,采用费歇尔函数方法测度中国高校科研绩效水平,进一步采用回归模型研究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0年全国高校科技产出经济绩效和学术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其中,科技产出的学术绩效和经济绩效分别平均每年增长6.89%和9.45%;高校R&D经费占教育GDP
航空推进系统中的发动机零部件及尾喷管气动流道等工业装备复杂件材质密度大、内腔结构复杂,对其内腔结构及内壁缺陷的无损检测已成为检测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常规检测方法受制于复杂件的材质密度及内腔结构复杂度等因素,无法实现无扰、无损的高分辨率检测。本文基于正电子湮没原理和γ光子探测机理,面向工业复杂件的实际检测特点,对γ光子散射和γ光子图像重建噪声干扰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探索适用于航空推进系统复
高压涡轮作为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其长寿命地高效稳定运行是燃气涡轮发动机成功研制的重要保障。高压涡轮内部流动本质上是全三维非定常的,这对涡轮的气动-热性能和结构强度都有很大的影响。而随着先进涡轮设计要求的持续提高,涡轮部件的结构尺寸越来越紧凑,各叶片排之间的非定常作用也更加突出,各种非定常流动特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已不能忽略,因此以定常流假设为基础的模拟手段和设计体系已难以有效满足未来先进
推力矢量技术可以满足未来飞行器的超常规机动性和敏捷性、短距/垂直起降、超声速巡航以及高隐身等性能需求,是未来飞行器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推力矢量喷管作为实现推力矢量技术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决定着发动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固定几何气动矢量喷管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响应快、隐身特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特别是以喉道偏移型气动矢量喷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双喉道气动矢量喷管,不仅可以实现最佳的流通面积控制和推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不容忽视的一种组织行为现象,对组织运行中各项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现象的已有研究存在如下三方面局限:其一,针对现象提出的系列概念存在着内涵模糊不清、包容性差以及尚未模型化的缺陷。其二,概念的模糊和不可操作化导致了测量工具的缺失,进而造成了相关研究在实证证据和理论依据上的不足。其三,关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大多基于政府组织情境,对项目型组织和公司组织情境下的这一现象缺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