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评价银杏酮酯滴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2.应用MRI-ASL比较银杏酮酯滴丸对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研究方法1 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主要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英文数据主要为: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ce CENTRAL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3月。对使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试验进行收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一般情况,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内容,使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3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含有百分之五的银杏酮酯滴丸)各18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对照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安慰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次要指标为治疗前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变化,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化验室指标。研究成果1基于Meta分析的临床评价研究1.1文献检索结果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全部为已经发表的中文文献。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3项研究。1.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将第一作者姓名和发表文章年份作为研究ID,13篇研究中患者总计1258例,纳入观察组病例629例,对照组病例629例。1.3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由2位作者独立对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意见不同时讨论决定。11项研究均提及随机,2篇未提及被认为高风险,7篇未提及具体随机方法;实施分配隐藏:7项研究风险不清楚,1项研究为高风险;实施盲法:13项研究均未提及盲法;13项研究完整的报告了每个主要结局指标的数据;13项研究不存在选择性报道;13项研究其他偏倚来源不清楚。1.4 Meta分析结果1.4.1临床治疗有效率10项研究使用了临床治疗有效率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9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OR=4.13,95%CI:2.82-6.06,P<0.00001)。1.4.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Meta分析5项研究使用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2,I2=7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2.84,95%CI:-3.31~-2.37,P<0.00001)。1.4.3 BI指数评分的Meta分析4项研究使用了 BI指数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07,I2=8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BI指数评分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9.14,95%CI:6.38~11.89,P<0.00001)。1.4.4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 Hcy水平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1,I2=9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Hcy水平低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5.49,95%CI:-9.60~-1.38,P=0.009)。1.4.5左侧大脑前动脉(LA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左侧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6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2.98,95%CI:0.49~5.47,P=0.02)。1.4.6右侧大脑前动脉(RA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右侧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9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右侧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99,95%CI:1.61~6.37,P=0.001)。1.4.7左侧大脑中动脉(LM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左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5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25,95%CI:0.86~5.65,P=0.008)。1.4.8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右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7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右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31,95%CI:0.85~5.78,P=0.008)。1.4.9左侧大脑后动脉(LP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左侧大脑后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8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大脑后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20,95%CI:0.74~5.66,P=0.01)。1.4.10右侧大脑后动脉(RP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右侧大脑后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68,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右侧大脑后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28,95%CI:0.80~5.76,P=0.010)。1.4.11左侧椎动脉(LV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3项研究使用了左侧椎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8,I2=6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椎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4.94,95%CI:2.66~7.22,P<0.0001)。1.4.12右侧椎动脉(RV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3项研究使用了右侧椎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8,I2=7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右侧椎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4.37,95%CI:0.30~8.44,P==0.04)。1.4.13基底动脉(B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5项研究使用了基底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32,I2=1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基底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14,95%CI:2.22~4.05,P<0.00001)。1.4.14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4项研究使用了不良反应发生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8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2临床研究本课题在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期间共纳入受试者19例(治疗组10例,对照组9例),实际完成15例(治疗组7例,对照组8例)。未完成试验治疗组3例(患者失访未完成临床试验3例),对照组1例(患者失访未完成临床试验)。这4名患者的数据均不包括在统计分析中。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实验中,比较患者的疗效,治疗组共7例,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共8例,有效1例,无效7,总有效率12.50%。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银杏酮酯滴丸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试验中,脑血流参数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病灶处CBF较治疗前比较有所增加,经统计分析,平均增加CBF值在脑血流量显著增加4.94~6.2ml/(100g·min)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BF值较安慰剂组有所增加(P<0.05),数据表明,银杏酮酯滴丸可明显增加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两组患者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理化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未出现异常。结论及意义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有保障,但纳入文献较少,文献质量较低,需要进一步研究。2临床研究方面,银杏酮酯滴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有效,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同时可以改善脑血流灌注情况,且药物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