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酮酯滴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评价银杏酮酯滴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2.应用MRI-ASL比较银杏酮酯滴丸对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研究方法1 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主要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英文数据主要为: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ce CENTRAL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3月。对使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试验进行收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一般情况,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内容,使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3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含有百分之五的银杏酮酯滴丸)各18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对照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安慰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次要指标为治疗前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变化,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化验室指标。研究成果1基于Meta分析的临床评价研究1.1文献检索结果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全部为已经发表的中文文献。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3项研究。1.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将第一作者姓名和发表文章年份作为研究ID,13篇研究中患者总计1258例,纳入观察组病例629例,对照组病例629例。1.3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由2位作者独立对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意见不同时讨论决定。11项研究均提及随机,2篇未提及被认为高风险,7篇未提及具体随机方法;实施分配隐藏:7项研究风险不清楚,1项研究为高风险;实施盲法:13项研究均未提及盲法;13项研究完整的报告了每个主要结局指标的数据;13项研究不存在选择性报道;13项研究其他偏倚来源不清楚。1.4 Meta分析结果1.4.1临床治疗有效率10项研究使用了临床治疗有效率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9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OR=4.13,95%CI:2.82-6.06,P<0.00001)。1.4.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Meta分析5项研究使用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2,I2=7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2.84,95%CI:-3.31~-2.37,P<0.00001)。1.4.3 BI指数评分的Meta分析4项研究使用了 BI指数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07,I2=8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BI指数评分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9.14,95%CI:6.38~11.89,P<0.00001)。1.4.4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 Hcy水平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1,I2=9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Hcy水平低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5.49,95%CI:-9.60~-1.38,P=0.009)。1.4.5左侧大脑前动脉(LA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左侧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6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2.98,95%CI:0.49~5.47,P=0.02)。1.4.6右侧大脑前动脉(RA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右侧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9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右侧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99,95%CI:1.61~6.37,P=0.001)。1.4.7左侧大脑中动脉(LM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左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5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25,95%CI:0.86~5.65,P=0.008)。1.4.8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右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7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右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31,95%CI:0.85~5.78,P=0.008)。1.4.9左侧大脑后动脉(LP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左侧大脑后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8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大脑后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20,95%CI:0.74~5.66,P=0.01)。1.4.10右侧大脑后动脉(RPC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2项研究使用了右侧大脑后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68,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右侧大脑后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28,95%CI:0.80~5.76,P=0.010)。1.4.11左侧椎动脉(LV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3项研究使用了左侧椎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8,I2=6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椎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4.94,95%CI:2.66~7.22,P<0.0001)。1.4.12右侧椎动脉(RV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3项研究使用了右侧椎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8,I2=7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右侧椎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4.37,95%CI:0.30~8.44,P==0.04)。1.4.13基底动脉(BA)脑血流量的Meta分析5项研究使用了基底动脉脑血流量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32,I2=1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基底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安慰剂组,有统计学意义(MD=3.14,95%CI:2.22~4.05,P<0.00001)。1.4.14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4项研究使用了不良反应发生做为评价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P=0.8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2临床研究本课题在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期间共纳入受试者19例(治疗组10例,对照组9例),实际完成15例(治疗组7例,对照组8例)。未完成试验治疗组3例(患者失访未完成临床试验3例),对照组1例(患者失访未完成临床试验)。这4名患者的数据均不包括在统计分析中。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实验中,比较患者的疗效,治疗组共7例,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共8例,有效1例,无效7,总有效率12.50%。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银杏酮酯滴丸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试验中,脑血流参数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病灶处CBF较治疗前比较有所增加,经统计分析,平均增加CBF值在脑血流量显著增加4.94~6.2ml/(100g·min)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BF值较安慰剂组有所增加(P<0.05),数据表明,银杏酮酯滴丸可明显增加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两组患者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理化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未出现异常。结论及意义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有保障,但纳入文献较少,文献质量较低,需要进一步研究。2临床研究方面,银杏酮酯滴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有效,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同时可以改善脑血流灌注情况,且药物安全有保障。
其他文献
研究目标和意义:本论文以舒驰远《伤寒集注》为主体,参考喻氏《尚论篇》以及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兼参汪莲石等医家著作,挖掘舒氏所注《伤寒论》特色及其学术见解,同时博采诸家医论、医案,与之相参、相较,将其在今天看来与临床有所出入的注解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挖掘出对临床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同时正确评估舒氏医学思想的价值,明确其学术思想源流及其影响。研究内容
学位
目的:借鉴药物处方集研制技术及方法,构建中药饮片处方集的框架和核心要素,运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专家共识,选择示例药物,编制《常用中药饮片处方集》,为突破中药饮片处方应付困境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药饮片”“处方应付”“处方集”“药物处方集”“prescription sets”“prescription coping”等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维普”“万
学位
目的:通过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分析相关因素,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之间证型的差异,为临床辨证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07月至2022年01月就诊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临床资料完善的患者共80例,根据有无合并2型糖尿
学位
研究目的:针对临床逐渐重视中药应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adverse drug events,ADR/ADE)的现实情况,本研究以口服中药导致肝肾损伤这一临床问题为切入点,总结分析在用药过程中导致肝肾损伤发生与加重的风险药物种类与临床影响因素,梳理肝肾损伤风险中药的药物特点和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最终生成针对肝肾损伤风险中药的安全用药方案,为现代
学位
1目的通过对泰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出生日期运气因素的分布特点做调查与分析,探讨五运六气与泰国2型糖尿病发病规律的相关性。评价运气对泰国2型糖尿病分布的影响程度等,以明确五运六气在泰国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及防治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为今后指导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提供依据,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2方法2.1理论探讨采用文献整理及分析方式,对五运六气理论理论各因素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体先天禀赋的影响,探讨五运
学位
目的: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针刺治疗,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的照片并使用Image-Pro Plus(IPP)进行电子评分,另外使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进行量表评分,通过对两种评分法的对比,验证IPP电子评分法的效能,尝试在面部痤疮严重程度的评价中初步运用。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9月至2021年
学位
背景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周期性发作疾病,其发作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目前临床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有限,原因之一是对偏头痛周期发作的特点把握欠佳。时机理论体现了中医经典防治疾病的思想,其内涵强调对疾病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把握,是提高临床疗效的突破点。偏头痛的现代病理机制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生伴随着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的障碍。而中医营卫学说认为维持脉管功能协调的关键在于“营卫和”。桂枝-白芍作为调和营卫法的经典药
学位
目的和意义:梅尼埃病缓解期头晕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医针灸的治疗,特别是针刺双侧风池穴(GB20)为主的穴位在治疗MD缓解期患者头晕症状上表现出明显的功效。本研究,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1maging,rs-MRI)探求梅尼埃病缓解期反复头晕发作后中枢整合的依据,如相关脑区局域一致性、低频振
学位
目的:探究穴位埋线联合祛风胜湿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明确穴位埋线干预治疗溃疡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增效作用,为穴位埋线辨证选穴治疗本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09月年至2022年0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就诊的64例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运用SPSS25.0软件随机分为对照组(n=32例)和观察组(n=32例
学位
目的研究一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价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研究二桂枝加葛根汤加减联合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桂枝加葛根汤加减联合经皮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神经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