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肿瘤复杂的微环境为开发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利用肿瘤核心区域缺氧的特性,低氧响应性聚合物最近被用于开发智能纳米药物载体,用于可控和低氧触发的靶向药物递送和控制释放。低氧响应纳米载体给药系统可响应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在氧含量上的巨大差异,在生理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而在肿瘤低氧环境中纳米载体会解体,从而特异性快速释放装载的药物,达到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降低毒副反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65021);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2BAB2040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复杂的微环境为开发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利用肿瘤核心区域缺氧的特性,低氧响应性聚合物最近被用于开发智能纳米药物载体,用于可控和低氧触发的靶向药物递送和控制释放。低氧响应纳米载体给药系统可响应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在氧含量上的巨大差异,在生理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而在肿瘤低氧环境中纳米载体会解体,从而特异性快速释放装载的药物,达到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降低毒副反应的目的。硝基咪唑类化合物中疏水的硝基在低氧条件下可转化为亲水性的氨基,这个过程具有高度低氧敏感性,因而硝基咪唑类化合物被广泛用做低氧响应基元来构建低氧响应纳米药物载体。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含硝基咪唑类基团的两亲性聚合物,并以此构建了低氧响应的纳米胶束给药系统,分别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胶束低氧响应的药物释放性能,以期为低氧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黏膜粘附性低氧响应的阳离子型聚合物胶束的制备与性能将低氧响应性的6-(2-硝基咪唑)己酸(NIHA)接枝改性具有优良黏膜粘附性的阳离子聚合物壳聚糖(CS)和ε-聚赖氨酸(EPL),合成了不同取代度的CS-NID和EPL-NID。用~1H NMR、UV、FT-IR、MS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超声法制备了低氧响应的CS-NID和EPL-NID胶束,用DLS、Zeta电位、粘蛋白微粒结合法、UV和cck-8等方法评估了胶束的稳定性、黏膜粘附性、低氧响应、细胞毒性和药物释放特性。结果表明CS-NID和EPL-NID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均低于0.05mg/m L,表明两类聚合物在水中均具有强的胶束化能力。CS-NID和EPL-NID在水中均可自组装形成粒径小于200 nm、高正电荷(Zeta电位>+30 m V)的球形胶束。胶束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黏膜粘附性和敏感的低氧响应性。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CS-NID胶束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浓度高至400μg/m L仍未见细胞活性损失;EPL-NID胶束在浓度低于200μg/m L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在浓度达到400μg/m L时只能保持67%的细胞活性。阿霉素(DOX)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被装载进CS-NID胶束内,最大载药率(DLC)可达13.3%,最大包封率(DLE)可达44.3%。体外药物释放研究表明CS-NID胶束具有明显的缺氧响应的药物释放行为。在常氧条件下,DOX最大释放量仅为42%,能有效地装载和输送DOX并防止突释。而在缺氧条件下由于硝基咪唑基团还原成胺基咪唑使得胶束解体,装载的DOX会快速释放,2h内释放量高达65%,24h内释放量超过92%。(2)低氧响应的PEG-b-P(MIs-co-MPC)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药物控释应用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合成了2-(2-甲基-5-硝基-1H-咪唑-1-基)甲基丙烯酸乙酯(MI-MA)与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MPC)的嵌段共聚PEG-b-P(MIs-co-MPC),其结构用NMR、FT-IR、GPC进行了分析。通过超声法制备了PEG-b-P(MIs-co-MPC)胶束,采用DLS、Zeta电位、TEM和UV进行了评估胶束的尺寸、稳定性和低氧响应性。PEG-b-P(MIs-co-MPC)胶束的粒径小于20 nm,呈现均匀的球形结构,具有优良的储存稳定性和敏感的低氧响应性。以PEG-b-P(MIs-co-MPC)胶束装载DOX研究了其低氧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胶束的载药率(DLE)和载药量(DLC)分别为82.1%和16.4%。载药胶束的药物释放具有低氧和p H依赖性,在低氧和酸性环境中DOX可实现快速释放,最大累积释放量高于61%,而在p H=7.4的常氧条件下的释放量不足40%。
其他文献
利用太阳能催化分解水制氢,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的形式进行储存是解决能源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现有的二维(2D)光催化剂不能有效解决氧化和还原反应产生的质子(H+)和羟基(OH-)离子在各自表面的积累问题,导致正常的光催化水裂解反应不能继续反应而停止。本文充分把握当前光解水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困难,通过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来预测和设计一系列不含金属的新型二维极化多孔光催化剂。不含金属的多孔催化剂的发现
自2009年Miyasaka等报道钙钛矿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以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25.7%,超过了以碲化镉(Cd Te)、磷化铟(In P)为代表的第二代太阳能电池。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各类器件结构中,反向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制备简单、迟滞效应小、成本低等优点受到研究人员青睐。然而,低温溶液法制备的
<正>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类与老化相关的进行性、广泛性全身骨骼肌肌量减少和肌力、功能下降的临床综合征,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3]。肌少症常被认为是共存病理状况的次要后果,轻症者临床表现不明显,而一旦出现了相关临床症状,则已然发生肌肉结构与功能的显著性改变,
锂资源是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国内锂矿精度极低,在锂精炼过程中往往伴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对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合理的资源化利用,既能够响应国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环保要求,同时也能使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以锂云母浸出渣(以下简称锂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机制砂和不同的添加剂,制备性能良好的锂渣基多孔陶瓷材料,可为锂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较
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因其优异的性能而成为最有前途的下一代光伏材料之一。目前,基于实验室的小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经达到25.7%,逐步赶超主流硅基太阳能电池。然而,尽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其长期稳定性仍未满足户外运行超过25年的要求。为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研究人员开发了二维(2D)钙钛矿材料。现已开发出众多基于不同有机间隔阳离子的2D钙钛矿材料,均表现出优异的稳
铌酸银(AgNbO3)基反铁电陶瓷因其独特的反铁电性和高居里温度而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良好的温度稳定性的特点,使其在电介质储能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质。但就有效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而言,纯AgNbO3陶瓷远达不到器件化应用的要求,探索提高该类陶瓷储能特性的制备方法和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对铌酸银基陶瓷材料进行稀土掺杂改性,系统研究稀土掺杂对AgNbO3陶瓷显微结构、相结构、铁电性/反铁电性、
随着电子器件向小型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全固态柔性薄膜电池作为微型器件的适配电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薄膜电池主要用于可穿戴设备、可植入医疗器件、微型传感器以及微机电系统(MEMS)等领域,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拓宽工作温度区间、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相对于目前研究较多的金属锂负极、硅负极和石墨负极,Li4Ti5O12(LTO)负极具有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几乎不发生结构改
光电探测器是一种通过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在学术和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图像传感、光通信、环境监测和化学/生物检测。然而传统的半导体材料由于自身缺陷限制,对探测环境要求高,很难满足当前复杂的市场需求。结构式为ABX3的三维钙钛矿材料,具有可见光吸收效率高,载流子扩散距离长,带隙可调节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制造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钙钛矿单晶材料具有无晶界、晶格连续完整、缺陷密度低等
本文论述了在现代竞技体育的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合理应用,并就竞技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随着微处理器朝着小型化、高集成化、高功率密度化以及高频化发展,电子设备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热挑战。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废热,将严重影响电子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高效的热管理是解决散热问题的关键,其中填充于芯片和均热板之间以及均热板和散热器之间去增强热耦合的热界面材料是热管理的核心材料。商业上,传统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是共混聚合物基体和导热填料,由于聚合物基体的热导率极低(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