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材料节选自丹麦作家兼记者佩尼尔·斯坦斯加德(Pernille Stensgaard)的著作《哥本哈根的风土人情》(Copenhagen-People and Places),原文为丹麦语,经格林·琼斯(W.Glyn Jones)翻译成英文,笔者所接触到的是英文译本。该书主要讲述了哥本哈根前世今生的故事:这个城市今天的面貌,生活在这里的人,它的历史、建筑、特质、精神。全书不仅展现了这座首都之城古老而美丽的景色,还介绍了养育哥本哈根市民的七个区域——韦斯特伯(Vesterbro)、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诺瑞布罗(N?rrebro)、奥斯特布罗(?sterbro)、克里斯蒂安港(Christianshavn)、阿迈厄岛(Amager)和新区(New Copenhagen)。笔者所节选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三个主题章节:城市图景、哥本哈根本地人的思想精神和生活、街道和建筑。书中借鉴了其他类型的文本,引用了他人的作品和话语,全书夹杂了多种风格和体式,运用了一些成语和口语,提及了资本主义在哥本哈根的发展,等等,这为本文探讨互文性理论的应用以及该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提供了良好基础。本篇实践报告以互文性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宗教、风俗、社会习惯等文化因素,对原文本的中译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源语文本中存在的互文关系及其语用功能,来推测原作者的表达意图,并通过翻译将原文、译文和互文性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具体语境,综合使用加注法、增译法、替换法等翻译策略,减少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所承载的信息缺失,从而挖掘出原作者想要真正传达的城市精神和人物风貌。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首先从词汇层面对成语典故、专有名词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在句子层面上,笔者通过翻译展现了现成佳句和人物话语所分别代表的互文关联,在语篇层面上以口语体语言和书面体语言、游记类文学材料与景观为例,用详尽的文字诠释了翻译的互文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