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手术后疼手术创伤所引起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一直以来,由于小儿不能准确诉说疼痛的部位、程度以及性质,造成了疼痛评估的困难,再加上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术后的使用受到限制,使得小儿术后疼痛容易被严重忽视,从而给外科手术患儿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并影响其后续的康复过程。研究表明,婴幼儿术后对刺激和疼痛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要比成人强3-5倍[1-3]。所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于婴幼儿来说尤其重要。而多模式镇痛是一种全新的镇痛观念,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和多种镇痛方法,作用于疼痛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时相和不同靶位,达到完美镇痛,以减轻疼痛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小儿各个系统器官发育尚不完善,适于选择多模式镇痛,以降低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试验拟观察术后多模式镇痛用于小儿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可行性,为临床术后镇痛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儿20例,年龄8-12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排除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脊柱畸形、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肥胖以及休克的患儿。术前访视所有患儿,取得患儿的合作,并告知患儿禁饮4h,禁食8h。所有患儿于术前30分钟肌注杜冷丁、异丙嗪各1mg/kg,入室后常规吸氧(2-4L/min),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P),呼吸(RR),脉搏氧饱和度(Sp O2)及波形,心电图(ECG),建立静脉液路,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6-8ml/kg/h,患儿取右侧卧位,于腰3-4椎间隙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射2ml2%利多卡因作为试验量,观察有无局麻药中毒以及全脊麻等不良反应,若无上述不良反应,给予含0.02%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0.3ml/kg)与0.75%布比卡因(0.3ml/kg)混合液,总容量最大不超过20ml,若最大量超过20ml,两者按体积比1:1混合,给予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液20ml。所有患儿于手术结束前15分钟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0.5mg/kg,手术结束时连接静脉PCA(氟比洛芬酯脂注射液1 mg/kg+芬太尼8μg/kg+生理盐水至100 ml)。观察并记录术中患儿的血压、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以及术中出血情况,采用国际通用的VAS评分法对患儿术后48小时进行疼痛评估,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0-3分为满意,4-6分为镇痛不全,7-10分为失败,并记录术后患儿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48小时VAS镇痛评分均小于3分,镇痛效果满意,术后有1例患儿发生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其余患儿术后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下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能有效缓解患儿术后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可安全用于小儿下肢手术术后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