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河北省为中心,把县财政研究置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治理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集中探讨该时期的乡村治理转型与县财政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揭示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转型未能成功的县地方财政因素。
第一章在回顾清末至北洋时期乡村治理转型与县财政产生、发展的基本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治理转型的特点、动机及其对县财政的诉求。
第二章集中考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县财政支出与乡村治理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重点阐释县财政支出的“欠增长”对乡村治理转型的制约作用。
第三章集中考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财政支出“欠增长”的源头“县财政收入”的欠增长,着重分析了导致县财政收入“欠增长”的各种因素。
第四章从改革县财政机构、打破专款制度以及建立财政预算和监督制度等方面分别考察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指出其制度创新点和积极作用,同时从能否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制度保障的角度出发,剖析南京国民政府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局限性。
第五章集中考察南京国民政府对县财政和乡村治理的相应改革措施及其成效。
第六章集中考察由乡村治理转型与县财政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一个政策归宿:减轻农民负担,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和教训。
由于始终没有找到破解“农民负担之谜”的钥匙,南京国民政府最终走上了减轻农民负担的道路。为此,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并专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但是,纵观其“废苛减附”的实践历程,中央的政令始终不能落到实处,农民负担最终未见减轻。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自身行为的内在矛盾——中央政府只是单纯地强调减轻农民负担,未能把调整乡村治理转型的大方向与减负通盘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