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传统意义上“大禹”形象遭到了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学者们的质疑,从而引发了一场“大禹”形象的文化论战。在论战过程中,知识分子群体对“大禹”形象的不同塑造,呈现出知识分子内部对于“大禹”认知的不同选择及其复杂的思想面貌。民国时期塑造出来的“大禹”形象,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和观念的形成与认同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大禹形象的讨论、塑造过程的分析,一方面梳理出大禹形象之争的过程,并借此了解讨论双方的思想以及各自塑造出的大禹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知识分子群体讨论过程的整理和思考,将大禹形象纳入民族主义的大视野中,探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大禹形象塑造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并给出个人的思考。 正文共分三章。绪言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角度,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按照史学界和文化界两个不同群体,叙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大禹形象的讨论和塑造过程。这些讨论均是围绕顾颉刚及其支持者关于大禹形象的观点展开,文章主要对讨论双方在讨论、塑造过程中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指出双方的分歧和各自心中的大禹形象。第三章对讨论过程中知识分子塑造出来的大禹形象进行了总结,并就顾颉刚打破大禹形象的后果及大禹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观念认同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