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投资、过度捕捞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广泛存在的渔业补贴是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渔业补贴通过增加渔业产业收入或降低渔业产业成本诱导社会资源和资金向渔业部门集中,进而导致渔业产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过度捕捞问题的出现。同时,渔业补贴扭曲了水产品国际贸易。作为渔业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世贸组织成员国,无论是从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方面考虑,还是从公平贸易角度出发,中国都应该高度重视渔业补贴问题。为此,本研究选题渔业补贴,对此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以咨对中国渔业补贴问题的解决、渔业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本研究系统考察了渔业补贴理论、剖析了渔业补贴对资源利用水平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国家的渔业补贴政策,以市场化、国际化为背景,以提高中国渔业效率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增加渔民收入为目的,提出了中国现阶段渔业补贴制度的改革思路。研究包括以下内容:前两部分包括引言和一般补贴的相关基础理论。第三部分是对渔业补贴及其影响分析的研究。从渔业补贴的定义、渔业补贴的分类,到渔业补贴的效果及评估,再到渔业补贴的效益分析,然后着重利用Gordon-Schaefer模型剖析了渔业补贴对渔业的影响,得出结论:在政府对渔业生产未加干预的前提下,无论是收益提高性补贴还是成本降低性补贴都会打破原有的均衡水平,在原有捕捞努力量下产生利润,最后形成新的均衡。即当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时,补贴促使捕捞努力量增加,加重过度捕捞;当渔业资源利用不足时,补贴又会促进渔业资源的开发。因此,实施补贴的同时,对渔业实行投入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第四部分分析了全球典型性国家与地区的渔业补贴状况。这部分以总结经验,提供借鉴为目的,最终得出国际渔业补贴的改革方向:控制补贴总量、减少对贸易造成扭曲的补贴和控制渔业生产能力。第五和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第五部分分析了中国渔业补贴政策运行状况:从渔业补贴的性质和主体、范围和依据、种类和结构、内容和形式、运行机制五个方面,勾勒出了中国渔业补贴的基本框架;从WTO谈判、国际贸易政策、邻国渔业协定和渔民转产转业四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渔业补贴政策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现阶段渔业补贴政策基本情况的分析,得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包括渔业补贴总量不足、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种类不齐全、补贴资金管理不善、渔业补贴核算指标体系不规范等方面。第六部分依据中国国情和中国渔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中国渔业补贴应做以下改革:①调整渔业补贴结构,包括根据SCM协议,调减禁止性补贴,加大“绿色补贴”的力度;把补贴的重点从捕捞业、养殖业向精深加工业,尤其是休闲渔业延伸;调减间接补贴,加大直接补贴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渔业从业者的直接补贴力度。②调整渔业补贴种类,包括加强对渔民的直接补贴;加大对远洋渔业、休闲渔业、设施渔业的补贴力度;加强对基础设施、科研开发、环保生态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渔业保险制度等。③针对现行渔业补贴核算指标存在的不精确或重复计算弊病,为能从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进一步分析政府的干预对渔业经济活动的“净影响”,建议采取生产者补贴等值法(Producer Subsidy Equivalent, PSE)核算渔业补贴。④提出了中国渔业补贴政策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独立的渔业补贴体制、解决补贴总量不足的体制问题、强化渔业补贴资金的管理、坚持维护自身利益。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展望。纵观全文,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