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宅基地影响因素和再利用方式研究--基于广东省阳春市的调研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ux_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建设用地的扩张也威胁着耕地安全。从1996年至2016年,农村人口下降2.6亿,但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却增加近303万hm2。与此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大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但国家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数量有限,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日渐突出。闲置宅基地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挖掘宅基地的潜力,实现宅基地再利用是目前农村发展的重点之一。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村容村貌,鼓励集中连片的地区建设生态宜居的居民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宅基地利用带来政策红利。为了有效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冲突,国家试点推行拆旧复垦政策,为试点地区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阳春市7个乡镇的实地调研,理清闲置宅基地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根据不同原因提出再利用的思路,总结4种实践中的再利用方式和适用情况,并分析农户选择不同方式的意愿;引入闲置宅基地再利用创新方式一一拆旧复垦政策。它是一个解决闲置宅基地的“新政策”,总结和分析在试点地区广东省的施行经验,主要结论如下:
  (1 )通过对阳春市7个乡镇的实地调研,该地的宅基地闲置率为26.4%,影响该地区宅基地闲置的因素有:户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口、人均年收入、人均宅基地面积和宅基地地理位置。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口、人均年收入与宅基地闲置显著负相关;人均宅基地面积和宅基地地理位置与宅基地闲置显著正相关。
  (2 )从农户认知、经济角度、宅基地属性和区位条件4个维度提出闲置宅基地再利用的思路,总结实践中的拆旧复垦、综合流转、三旧改造和自用4种再利用方式。影响农户选择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方式的因素有:家庭务农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和宅基地是否位于城市郊区。家庭务农人口越多、人均宅基地面积越大,农户越倾向选择拆旧复垦的再利用方式;宅基地位于城郊,农户越倾向选择综合流转的再利用方式。
  (3 )拆旧复垦政策的适用条件是充足的资金保障和供不应求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政策切实解决闲置宅基地问题、补充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有效保障农户的权益,实现多方互利共赢;提高政策施行效率,体现交易指标价值。但是同样存在现实困难和隐患,从拆旧复垦主体来看,一刀切会使农户不满,农户的后续保障问题值得重视,政府的寻租行为也要遏制;从客体来看,优质耕地被占用引发耕地安全,可能造成闲置的空间转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如果复垦指标供大于求,无法运用拆旧复垦方式,闲置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尽管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在中西方发展已相当成熟,但大多是针对一级政府或是政策、项目的评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还鲜有研究。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虽将部门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但在收支两条线下,公共部门收入少,而支出却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对支出绩效管理水平的差异又将直接影响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本文仅对部门整体支出做讨论。  教育部门作为一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其部门支出在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尽管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政府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例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公共服务配置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优化等等,然而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仍然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责任不清、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等许多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大数据时代带来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技术,大数据时代下商业也朝
学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盘大考下,整体而言我国应急物资有着强劲的持续供给能力,这正是得益于我国应急产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下,我国应急产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而应急产业发展目标、市场需求以及产品类型的特殊性决定了应急产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干预。应急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干预应急产业的重要文本记录,研究其规律、脉络和适当性对我国应急产业政策的不断修正和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
研究政策过程是考察我国政府内部运作逻辑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政府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政策过程中,由于部分环节是在政府内部进行,公众并不能直接观察、了解其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这部分对于公众而言,就像一个神秘的黑箱。政策“黑箱”的存在,会影响政策过程的运行和政策效能的实现,阻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干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有必要对政策过程中“黑箱”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政策“黑箱”的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将预算绩效管理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财政绩效评价是其价值工具,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突破口与有效途径。我国教育经费是财政第一大支出,也属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范畴,以教育经费为切入点重点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逻辑必然即展开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向多个维度,而其核心维度为公众满意,因为公众是教育经费绩效的最终评价主体,“
学位
随着“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的重要意义也得到进一步彰显。公共服务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尺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为公共服务提供物质基础。其次,新时代背景下,以政府透明度代表的公共价值准则也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地方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政府透明度在这当中扮演的
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政策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该政策已成为政府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为推动校长、教师在县(区)域内流动,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该《意见》提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从一系列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上
工资福利支出是与官僚效用联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财政支出项目,官僚机构是否会倾向于将自由裁量预算用于谋求工资福利支出的扩张。同时,官僚机构工资福利支出由官僚机构规模与工资福利水平共同决定,自由裁量预算如果被用于扩张官僚机构工资福利支出,究竟是被用于扩张官僚机构规模还是提升工资福利水平,以上问题均尚待基于理论逻辑和客观证据的实证研究加以考察。  研究基于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8个
学位
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域性特征日益要求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然而,由于部门之间存在的认知分歧、利益分配、职权所属等问题,会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产生隔阂和边界意识,而边界一旦僵化就意味着有不同程度的壁垒存在,因此,僵化的组织边界成为政府跨部门协同的瓶颈和障碍,政府跨部门协同需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僵化边界,实现组织边界之间物质、信息、资源等的相互渗透。现有的有关组织边界的研究主要是对组织边界内涵和类型的研究,且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优先任务,提出了“逐步消除精神贫困”的目标。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精神贫困以及精神扶贫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以认知失调理论为分析视角,结合影响贫困群众发展的社会因素,探讨了精神贫困的发生机理。贫困群众在习得性无助与贫困文化侵袭的过程中形成了基于贫困生活的经验认知,这与行政逻辑主导下因政府“快节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