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案》和林则徐在江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j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公案》是专门描写林则徐的小说,历来较少研究;林则徐在江苏是林则徐发展道路的重要阶段,研究也相对薄弱。研究《林公案》和林则徐在江苏,可以从史实角度认识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对比小说中如何反映,从而认识《林公案》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研究《林公案》与传统公案小说的写法有何异同,可以探讨公案体小说的发展变化,认识晚清公案小说的变体情况。《林公案》六十回,二十多万字,是白话章回体小说,写林则徐在各地为官的事迹。作者佚名,一说福建林一清编著,但是缺乏证明。成书年代不详,普遍认为是晚清作品,从书中称谓和专用名词等文本内证分析,当属清代人所作。目前可查版本除民国版仅余存目信息外,台湾天一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三册影印本为最早,但未注明底本,只说“应属晚清作品,甚罕见,且不见著录”。本文即以此为研究文本。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于道光三年(1823)担任江苏按祭使一职,不久又兼代理江苏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担任江宁布政使,道光十二年(1832)起担任江苏巡抚,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12月离开,在江苏担任高级官职达七年之久,在整顿弊政和社会治安方面有过很多贡献。《林公案》以全书三分之一篇幅写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对史实进行了再现和补充叙述。通过小说描写与林则徐在江苏的史实相对照,可以看出小说选材的基本特点,即倾向于选择矛盾尖锐并富有全局性的事件,这样才有利于故事的矛盾突出和戏剧性效果,也有利于作品传播。《林公案》的文学价值值得肯定,在场景渲染和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上完成了对林则徐形象的塑造。形式上虽采用公案侠义小说模式,但故事的叙述上主要以史实为依据,较少虚构成分,运用史传文学的方法,增强了历史感,极富认识功能和教育意义,这方面的价值相当于历史小说。《林公案》中保留的时人对林则徐的评价,对于今天研究林则徐很有参考价值。本文研究方法采取比较分析法和社会历史批评法。比较分析法包括文史对照和类比法,通过林则徐在江苏的史实和《林公案》的相关描写作对照,分析小说创作的特点;将《林公案》的写法与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一般写法进行比较,探讨《林公案》对传统公案侠义小说的沿袭和突破,分析此书在公案侠义小说史上的新变意义。社会历史批评法是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林公案》,侧重研究《林公案》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作品的社会作用,联系《林公案》进行艺术分析。
其他文献
随着产业园区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园区企业对园区配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园区管理方需要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近些年来,利用园区驻地网络
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Lakoff《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隐喻进行了系统性介绍。本文主要就隐喻的概念、发展阶段、特征进行了介绍。
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是指高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学校的具体管理制度,在学校一级教务管理之下所形成的二级教务管理,藉此对高校院(系)的本科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安排、正常教学秩序
文章是在翻译图齐《印度-西藏》第1卷“擦擦”内容的基础上,就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擦擦的断代和图像辨,同时结合更多新公布的材料进行尝试性的研究。文章就图像定名、擦擦分期
分封制正式形成于周代,但此前它经历了漫长的起源孳生过程。与此相关,出现早期分封现象,它开始于氏族部落时代的征服拓殖关系,大体相当于黄帝以来的姓氏分化、赐姓命氏、分土
从国家重点建设到产学研再到现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国家对提升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变革的深入,协同创新能力的不
任政今年本科毕业中国地质大学,放弃自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老本行,开起了家里人觉得“没出息”的奶茶店。学生的钱好赚关键找切入点最初的创业想法,源至大四时同学聚会上的
无论是珍珠奶茶还是泡沫绿茶,无论是台湾抹香口味,还是香港红茶口味,在广州都不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开设销售该类产品的小唐,很难做到推陈出新。然而,创业“新丁”乌晓晴在选址写宣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学习场域。基于对当前"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叩问和剖析,积极寻绎"综合与实践"教学应然的本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