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在不断的制度建设与完善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主导形式,其他政策为协助功能的宏观调控机制。虽然我国政策文本多次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但是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能力仍然有待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作用机制和政策时滞上存在差异,并且两种政策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进行相互影响,难以有效实现应有的政策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否相互配合,对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探讨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实行财政政策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政策制定,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主流财政学的相关理论中,未能深入分析政府部门收支活动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可能产生的影响,由此造成财政基础理论存在缺陷,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影响上缺乏现实解释力与预测力。因此,本篇论文将遵循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框架,基于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机制,使用政策文本分析、宏观账户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财政收入、支出活动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本文首先将对我国国库资金运行、商业银行管理等政策文本进行详细梳理,在政策层面关联我国财政收支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关系;之后,将基于宏观账户分析,梳理财政收支在个人、企业和商业银行等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转方式,并重点探讨财政收入、支出行为对于商业信贷产生的影响;最后,使用我国政府部门、商业银行等经济数据,对于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实证检验,以此保证全文结论的有效性。具体来看,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篇博士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而提出本文的相关研究问题与研究定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章节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库现金管理对于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以及综述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政策评估方法等领域的相关文献,在厘清现有研究的不足的基础上,阐述了下一步可能的改进角度与方向。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基于我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机构的政策文本,重点论述了与我国财政收支最为相关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与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财政活动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的制度基础,而我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库现金管理为财政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的渠道的观点。第四章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在该章节中,本文对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商业银行信贷三个关键概念进行了梳理与界定,并且还进一步对主流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和现代货币理论等相关学术理论进行了概述与辨析,通过对比不同理论学派的货币理论观,以及不同理论学派如何看待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了新市场财政学作为本篇博士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节。该章节主要阐述了财政收支对商业银行信贷影响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宏观账户分析等方法,梳理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机制、影响路径,探讨了当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生变动时,对于各个经济主体宏观账户将会发生何种影响,进而分析了财政收支变动所引发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效果与程度。并且,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在使用时间上、使用空间上和使用效率上总是存在不对等,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必然会留存部分的政府存款,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当我国政府进行国库现金管理活动时,将会对于各类型经济主体的宏观账户、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等产生何种影响,以此完善全文的相关研究。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第六章节。该部分为本篇博士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基于我国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数据,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对于我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库现金管理活动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数据进行划分,分别考察财政收支行为对于不同类型(国有和其他商业银行)、不同期限(长期和短期贷款)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第七章,该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总共归纳出了五点主要结论,并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建言献策,为推进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做出贡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五点研究结论:第一,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部门的财政活动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制度基础,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库现金管理活动是财政部门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渠道。第二,我国财政收支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规模,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规模,并且两者的影响效果相反。当政府通过财政收入筹集资金时,国库体系中的财政存款资金规模增加,货币流通体系内资金规模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规模减少,最终导致整体信贷规模减少。当政府进行财政支出时,国库体系中的财政存款资金规模减少,货币流通体系内资金规模增加,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规模增加,进而使得整体信贷规模增加。第三,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活动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规模,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规模。在现实的财政实践中,国库现金管理活动并不改变政府部门资产数量,只是改变所持有的资产结构,通过将国库内的政府存款转存为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增加了商业银行体系内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规模,进而影响了整体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第四,我国财政收支、国库现金管理活动对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将会产生异质性影响。关于国有、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库现金管理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但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未能产生显著影响。关于长期、短期贷款的相关研究发现,财政收入未能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短期信贷规模影响,而财政支出未能显著影响商业银行长期信贷规模。第五,我国财政部门基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通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库现金管理等渠道增加或者减少国库资金,进而影响货币流通体系内的资金规模、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整个过程,是相关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政治权力,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财政部门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调控能力是相对独立,并不受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所约束的。因此,我国财政部门能够基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对独立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货币流通规模。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进一步佐证和完善了财政部门与中央银行部门所构成的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框架体系的理论研究。通过探讨我国财政收支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以下五点政策建议:第一,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应当加强财政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货币政策应加速转型,从而使得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合力。第二,丰富国库现金管理的政策工具。我国政府可以尝试直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国债逆回购等业务完成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行为对于货币政策目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第三,重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异质性影响。我国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政策对于不同类型经济主体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才能够使得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应有效果。第四,重视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框架体系。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学术研究,都应该高度重视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框架体系的客观存在,学者们应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财政学基础理论。第五,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必须积极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家资源配置方式,重新思考、完善和设计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协作调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