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都市类报纸中农民工形象的建构——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都市类报纸有关农民工报道中的农民工形象建构问题,及这种形象建构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话语分析方法,选取《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007年作为研究时段。首先按内容主题将两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层抽取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都市类报纸的农民工报道建构了三种农民工形象,即“苦难”形象、“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其中“苦难”形象是农民工最主要的媒介形象,“正面”形象是媒体积极建构的农民工形象,“负面”形象主要是媒体“事前建构”的农民工形象。“苦难”形象“再现”了农民工贫困、不幸、需要帮助和保护的弱势地位;“正面”形象“再现”了农民工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行为品性;“负面”形象“再现”了农民工贪图便宜、行为非理性、不遵守规章制度等“负面”行为。“正面”形象倾向于确立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者”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城市社会和农民工群体“理解与接纳/学习与适应”的社会关系,因此有利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社会认同;“苦难”形象和“负面”形象倾向于确立农民工作为“差异人群”的弱势地位或“问题”角色,其中“苦难”形象体现了城市主流社会与农民工群体“帮扶/被帮扶”的社会关系,“负面”形象体现了两者“排斥/被排斥”、“引导/被引导”的社会关系。“帮扶/被帮扶”和“引导/被引导”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促成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但对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建构产生不利影响;“排斥/被排斥”的社会关系则完全不利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和社会认同。本研究最后提出媒体在有关农民工的报道中维护农民工良好形象的可能途径。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发展迅猛,就像膨胀起来的焦糖爆米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金融家、地产商、甚至互联网巨头都将中国的电影市场视为一块宝地,对此虎视眈眈;大量海外资金、人员与技
河南物阜民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中原饮食文化。中原饮食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饮食习惯、饮食风俗、饮食理念、菜肴特色等方面体现着中原文化的
期刊
本文基于去西方化媒介理论研究视角,使用媒介比较研究方法对现有范围内各国新闻组织伦理规约(Codes of Ethics)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现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并将这些异同与各国
介绍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规划及设计历程,以及该工程"功能性既是其标志性"的设计理念、垂直向及水平向的功能模块和换乘格局、运用的商业开发及节能设计和人性化设计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