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和劳动力需求方难以招聘到合适人才并存的现象催生了对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和产业竞争加剧,劳动需求方更看重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定位、价值观、期望和生涯决策能力,以及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这些在正式的课堂中都难以获得和形成。而由于我国高中阶段以前课外活动的名存实亡,学生根本难以通过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对自己进行有效地探索并获得工作中的非专业技能,凸显了大学生课外活动在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和提升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对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问题进行探究,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界定“课外活动”和“可雇佣性”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假设并就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交代。第二部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可雇佣性以及两者间关系进行了文献追踪概述。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并对本研究对象进行了背景资料分析。第四部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经验进行了调查,就课外活动及参与经验现状和个人背景变量与课外活动经验差异进行了分析,就所调查的8类课外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学生会社团工作类活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是否有专长、不同专业类别、对就读专业不同兴趣程度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课外活动经验存在显著差异。第五部分在构建大学生可雇佣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个人背景变量与大学生可雇佣性及其构面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量表由31个题项组成,不同个人背景变量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及其不同构面间存在显著差异。第六部分对课外活动参与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及其构面进行差异分析,以及分别对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及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及题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课外活动参与经验的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及其构面存在差异,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和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题项及构面间呈“低度相关性”、“微弱或不相关性”。第七部分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量化分析进行补充和完善。结果表明: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和课外活动学习经验对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有显著影响;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认为,参加课外活动能有效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职场形象与行为、与职业背景相适应的社会化程度、人际关系技能、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科学思维技能和情绪稳定性”等构面,即有利于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第八部分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了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整体可雇佣性以及可雇佣性各构面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背景变量和课外活动经验对整体可雇佣性以及可雇佣性各构面具有预测作用。第九部分为结论与建议,其结论是,无论是从量化研究看,还是从质性研究看,课外活动都有助于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开发和提升,并针对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高校和大学生提出了建议,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