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殖民帝国的崩溃与瓦解是战后世界的重要变化之一。欧美学者在对此进行探讨时常用“非殖民化”一词来加以概括,以揭示在这一过程中殖民宗主国的作为。在我国,关于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可谓深入且广泛。如果说从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角度来分析英国的“非殖民化”,得出的结论尽管有一定的科学性,却很难说全面。所以对“非殖民化”的另一面——宗主国在殖民撤退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战后初期,对于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外交特点,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看法不尽一致。有的学者主张,艾德礼政府实行的是自由主义外交;而有的学者认为其外交政策基本沿袭了英国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而较少受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目前,国内学界对缅甸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缅甸模式”与“锡兰模式”是英国“非殖民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模式,因此本人选择缅甸作为“非殖民化”的案例分析,在总结英国战后外交特性的同时,试图以点带面地完善对“非殖民化”政策的理性认识。 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客观论述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在缅甸实施的外交政策,并进一步探讨缅甸脱离英联邦而独立的过程。本文综合运用比较研究等多种史学研究方法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理论对其政策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以形成较为全面、公正和深刻的认识。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艾德礼领导下的英国工党打开了战后“非殖民化”的大门。起初,艾德礼首相继续沿用战时内阁的对缅政策,企图恢复在缅甸的殖民统治。但随着战后初期缅甸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和国际社会的双重压力,工党政府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从现实主义的外交原则出发,对执意要脱离英联邦而独立的缅甸并不加以阻拦,最终缅甸实现了对英联邦的突破,走出了英联邦而完全独立。缅甸的独立是缅甸的民族主义者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与英政府长期抗争的结果。大英帝国能从缅甸殖民地较为“主动”和“明智”的退出,反映了艾德礼工党政府在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殖民地问题上比保守党政府更具“进步性”。但是由于艾德礼政府在缅甸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使独立后的缅甸现代化的发展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