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重庆市永川区6~11岁学龄儿童散光的分布情况,探讨散光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重庆市永川区学龄儿童共计1768例纳入本次研究,在睫状肌麻痹(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后电脑验光,测量身高、体重,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年龄、性别、BMI组儿童散光检出及分布状况,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散光类型中体格发育指数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散光的相关因素。
结果:
1.1768例儿童中检出散光≤-0.50D者1119例,总检出率为66.3%,其中肥胖儿童散光检出率更高(P<0.05)。
2.散光度-0.50D~-1.00D者占84.4%,-1.25D~-2.00D者占9.8%,<-2.00D者占5.9%。各年龄、性别、BMI组间散光程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散光类型以顺规散光为主(74.2%),其次为斜轴散光(22.7%),逆规散光占比最低(3.1%)。散光轴向分布在各年龄、性别、BM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6~9岁儿童以复合远视散光为主(56.2%),10~11岁儿童以复合近视散光为主(42.4%),复合远视散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复合近视散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P<0.05)。随散光程度加深,顺规散光占比增加,逆规散光、斜轴散光占比减少,混合散光占比增加,复合远视散光占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复合近视散光组身高、体重、BMI均显著大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轴散光组身高、体重、BMI均高于其他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肥胖者患散光的风险明显增加(OR=1.626,95%CI=1.134~2.332,P=0.008)。
结论:
1.重庆市永川区6~11岁学龄儿童散光检出率较高。
2.顺规散光是学龄儿童散光主要类型,6~9岁儿童以复合远视散光为主,10~11岁儿童以复合近视散光为主。
3.肥胖可能增加学龄儿童发生散光的风险。
分析重庆市永川区6~11岁学龄儿童散光的分布情况,探讨散光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重庆市永川区学龄儿童共计1768例纳入本次研究,在睫状肌麻痹(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后电脑验光,测量身高、体重,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年龄、性别、BMI组儿童散光检出及分布状况,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散光类型中体格发育指数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散光的相关因素。
结果:
1.1768例儿童中检出散光≤-0.50D者1119例,总检出率为66.3%,其中肥胖儿童散光检出率更高(P<0.05)。
2.散光度-0.50D~-1.00D者占84.4%,-1.25D~-2.00D者占9.8%,<-2.00D者占5.9%。各年龄、性别、BMI组间散光程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散光类型以顺规散光为主(74.2%),其次为斜轴散光(22.7%),逆规散光占比最低(3.1%)。散光轴向分布在各年龄、性别、BM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6~9岁儿童以复合远视散光为主(56.2%),10~11岁儿童以复合近视散光为主(42.4%),复合远视散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复合近视散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P<0.05)。随散光程度加深,顺规散光占比增加,逆规散光、斜轴散光占比减少,混合散光占比增加,复合远视散光占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复合近视散光组身高、体重、BMI均显著大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轴散光组身高、体重、BMI均高于其他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肥胖者患散光的风险明显增加(OR=1.626,95%CI=1.134~2.332,P=0.008)。
结论:
1.重庆市永川区6~11岁学龄儿童散光检出率较高。
2.顺规散光是学龄儿童散光主要类型,6~9岁儿童以复合远视散光为主,10~11岁儿童以复合近视散光为主。
3.肥胖可能增加学龄儿童发生散光的风险。